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海豐脫離(全二集)

屏東平原有一個叫做「海豐」的聚落
現在的行政區屬屏東市海豐里
它發展的歷史相當早
雍正臺灣輿圖跟後來的六堆-新東勢、新北勢、火燒庄同時存在

「海豐」這個地名來自於移民原鄉的轉用
臺灣客語的優勢腔主要為「四縣腔」及「海陸腔」。
而「海陸腔」的「海陸」指的是清代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兩縣
顯示「海豐」與「客家」脫離不了關係
而同治十二年十二月重修忠義亭碑記上寫著:
重修忠義亭,海豐庄貢生鄭元奎題銀壹百貳拾員。嗣于癸酉年竣功慶成,鄭贊祿復捐銀陸拾員。二次共題銀壹百捌拾大員。」
證明海豐大家族-鄭家為六堆客家的精神象徵忠義亭
出錢又出力
講了那麼多
其實只是要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海豐」心繫客家,為什麼它不加入六堆呢?

---

假如你翻開乾隆台灣輿圖更是詭異
因為你會發現「海豐」四周都是六堆聚落,「海豐」卻自身於六堆之外
似乎有些問題需要討論
在這之前
我們得先學習一下六堆本質分期
---
「六堆」的歷史根據本質大概可紛紛為三個階段:
(一)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二)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註:這個大家要記喔!以後考試會考,科科)
至於這個分期為什麼這樣切?
有時間的人先去翻偶的書,沒有時間的人請等以後會細聊
我們會問「為何海豐不屬於六堆?」
其實是站在「區域觀」的角度,也就是第三階段
而在「組織觀」的角度
「海豐」是曾經加入「六堆」
證據在哪裡?
那得講道光12年(1833)張丙事件說起
(上集)
---
張丙事件發生道光12年(1832)冬,
原先只是在嘉義,
但是鳳山縣有人響應接應張丙,
於是屏東平原上的六堆依例動員,
但是結局卻是六堆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敗。
---
事發之時
嘉義縣令王衍慶遣人前赴南路鳳山招雇粵人
而後來王衍慶代理臺灣府
更是「循照往例,繕札馳諭該處粵庄,雇募義勇,赴郡差遣」
於是鳳山粵莊監生李受開始進行動員
由於李受輩份不夠
於是邀素好之舉人曾偉中當辦,
並刊一木戳,上面寫「粵義首總理李曾」字樣
以為收發銀穀之據進行平亂的工作。
---
但是問題來了
依當時記載
「遂起意主令各莊粵人,攻搶閩莊,既可報復夙嫌,又可藉以自保,隨與廖芋頭等商議,製義民旗六桿,並以奉官剿賊為名,私立臺灣府官銜旗號,欲使閩人不為防備」」
「連次攻打萬丹、阿猴等處閩莊…見閩人見以搬移,隨處放火焚屋,間有守莊之人被殺斃命。李受又探悉各莊閩人歸併阿里港一處,慮其聚謀報復,邀約熟諳生番之粵人楊石老二等,勾帶山豬門社生番,與內牆(埔?)等莊粵人,於十一月初十日攻破阿里港及附近小莊,肆行焚搶,殺斃多命。嗣又令瀰濃等莊粵人焚搶連界之臺灣縣溪埔莊、蕃薯寮並鳳山之水底寮、大樹腳等處」
這下子慘了
六堆不但沒有進行平亂,反而更添亂子
就此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鳳山縣附貢生黃文儀所寫的「立帥府」:
粵匪毒於賊,攻莊恣殺虜。列幕掛帥旂,榜起中軍府。
主幟惟李受,偉中誤為輔。飛檄調三軍,分營並設伍。
溪南五百莊,一炬成焦土。我民竟何辜,風餐夜宿露。
呼天喊地來,栖身竟無所。死者紛狼籍,生者猶罹苦。平公菩薩心,涕泣為招撫。
從此六堆客家背上「粵匪」的污名
---
主其事的監生李受(壽)事後被臺灣道平慶用計誘獲,
最後被判以「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律」,凌遲處死 。
六堆大總理曾偉中被判充軍,
各莊總理如瀰濃莊林綸輝(年三十六歲)、潮州莊李壇(年五十二歲)、
海豐莊林謙受(年三十三歲)、萬巒莊黎應揚(年六十一歲),
所有附貢生、生員功名全被革去,
一併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
這段六堆客家的歷史
鮮少被人論及
理由當然是不忍卒睹
但是這段歷史對於解釋「海豐」不加盟「六堆」確有重要的線索
因為當時被懲處的四大庄竟然有海豐庄
大家需要有一個認識
之所以懲處這四庄並非是這四個庄倒楣
而是這四庄的位階高於其他庄
也就是說
所有南部客家庄可以分為這四大聯庄來掌管東西南北
而西部庄頭就隸屬「海豐庄」
既然如此
「海豐庄」當然是六堆之一
---
不過「海豐庄」在六堆從「組織」變成「區域」之際竟然退出
現在並無史料說明原因何在
但是與張丙事件的重創應有某程度的關連
可以推測的兩個理由有:
(一)地緣關係的忌諱
「海豐庄」在地緣關系上,是與被攻擊的七十多處閩庄最為接近
若加入區域觀「六堆」
恐怕會斷絕所有的經濟文化關係
(二)「林謙受」池魚之殃
受張丙事件牽連的海豐莊林謙受
年三十三歲被革去功名流放斷送大好前程引以為戒
即時四十年後
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也才到六十歲,記憶勢必猶新
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忠義亭當時
海豐鄭家也僅能捐贈金錢未能重新加盟六堆
就這樣
心繫客家的海豐未能在清代六堆聚落出現了
(下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