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海豐脫離(全二集)

屏東平原有一個叫做「海豐」的聚落
現在的行政區屬屏東市海豐里
它發展的歷史相當早
雍正臺灣輿圖跟後來的六堆-新東勢、新北勢、火燒庄同時存在

「海豐」這個地名來自於移民原鄉的轉用
臺灣客語的優勢腔主要為「四縣腔」及「海陸腔」。
而「海陸腔」的「海陸」指的是清代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兩縣
顯示「海豐」與「客家」脫離不了關係
而同治十二年十二月重修忠義亭碑記上寫著:
重修忠義亭,海豐庄貢生鄭元奎題銀壹百貳拾員。嗣于癸酉年竣功慶成,鄭贊祿復捐銀陸拾員。二次共題銀壹百捌拾大員。」
證明海豐大家族-鄭家為六堆客家的精神象徵忠義亭
出錢又出力
講了那麼多
其實只是要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海豐」心繫客家,為什麼它不加入六堆呢?

---

假如你翻開乾隆台灣輿圖更是詭異
因為你會發現「海豐」四周都是六堆聚落,「海豐」卻自身於六堆之外
似乎有些問題需要討論
在這之前
我們得先學習一下六堆本質分期
---
「六堆」的歷史根據本質大概可紛紛為三個階段:
(一)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二)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註:這個大家要記喔!以後考試會考,科科)
至於這個分期為什麼這樣切?
有時間的人先去翻偶的書,沒有時間的人請等以後會細聊
我們會問「為何海豐不屬於六堆?」
其實是站在「區域觀」的角度,也就是第三階段
而在「組織觀」的角度
「海豐」是曾經加入「六堆」
證據在哪裡?
那得講道光12年(1833)張丙事件說起
(上集)
---
張丙事件發生道光12年(1832)冬,
原先只是在嘉義,
但是鳳山縣有人響應接應張丙,
於是屏東平原上的六堆依例動員,
但是結局卻是六堆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敗。
---
事發之時
嘉義縣令王衍慶遣人前赴南路鳳山招雇粵人
而後來王衍慶代理臺灣府
更是「循照往例,繕札馳諭該處粵庄,雇募義勇,赴郡差遣」
於是鳳山粵莊監生李受開始進行動員
由於李受輩份不夠
於是邀素好之舉人曾偉中當辦,
並刊一木戳,上面寫「粵義首總理李曾」字樣
以為收發銀穀之據進行平亂的工作。
---
但是問題來了
依當時記載
「遂起意主令各莊粵人,攻搶閩莊,既可報復夙嫌,又可藉以自保,隨與廖芋頭等商議,製義民旗六桿,並以奉官剿賊為名,私立臺灣府官銜旗號,欲使閩人不為防備」」
「連次攻打萬丹、阿猴等處閩莊…見閩人見以搬移,隨處放火焚屋,間有守莊之人被殺斃命。李受又探悉各莊閩人歸併阿里港一處,慮其聚謀報復,邀約熟諳生番之粵人楊石老二等,勾帶山豬門社生番,與內牆(埔?)等莊粵人,於十一月初十日攻破阿里港及附近小莊,肆行焚搶,殺斃多命。嗣又令瀰濃等莊粵人焚搶連界之臺灣縣溪埔莊、蕃薯寮並鳳山之水底寮、大樹腳等處」
這下子慘了
六堆不但沒有進行平亂,反而更添亂子
就此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鳳山縣附貢生黃文儀所寫的「立帥府」:
粵匪毒於賊,攻莊恣殺虜。列幕掛帥旂,榜起中軍府。
主幟惟李受,偉中誤為輔。飛檄調三軍,分營並設伍。
溪南五百莊,一炬成焦土。我民竟何辜,風餐夜宿露。
呼天喊地來,栖身竟無所。死者紛狼籍,生者猶罹苦。平公菩薩心,涕泣為招撫。
從此六堆客家背上「粵匪」的污名
---
主其事的監生李受(壽)事後被臺灣道平慶用計誘獲,
最後被判以「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律」,凌遲處死 。
六堆大總理曾偉中被判充軍,
各莊總理如瀰濃莊林綸輝(年三十六歲)、潮州莊李壇(年五十二歲)、
海豐莊林謙受(年三十三歲)、萬巒莊黎應揚(年六十一歲),
所有附貢生、生員功名全被革去,
一併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
這段六堆客家的歷史
鮮少被人論及
理由當然是不忍卒睹
但是這段歷史對於解釋「海豐」不加盟「六堆」確有重要的線索
因為當時被懲處的四大庄竟然有海豐庄
大家需要有一個認識
之所以懲處這四庄並非是這四個庄倒楣
而是這四庄的位階高於其他庄
也就是說
所有南部客家庄可以分為這四大聯庄來掌管東西南北
而西部庄頭就隸屬「海豐庄」
既然如此
「海豐庄」當然是六堆之一
---
不過「海豐庄」在六堆從「組織」變成「區域」之際竟然退出
現在並無史料說明原因何在
但是與張丙事件的重創應有某程度的關連
可以推測的兩個理由有:
(一)地緣關係的忌諱
「海豐庄」在地緣關系上,是與被攻擊的七十多處閩庄最為接近
若加入區域觀「六堆」
恐怕會斷絕所有的經濟文化關係
(二)「林謙受」池魚之殃
受張丙事件牽連的海豐莊林謙受
年三十三歲被革去功名流放斷送大好前程引以為戒
即時四十年後
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也才到六十歲,記憶勢必猶新
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忠義亭當時
海豐鄭家也僅能捐贈金錢未能重新加盟六堆
就這樣
心繫客家的海豐未能在清代六堆聚落出現了
(下集)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鄭成功在哪裡打過卡

解釋臺灣地名的源由
常常會出現鄭成功到此一遊的論述
例如台北的劍潭: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
或是鶯歌:「鄭成功領軍經過此地時,被瘴氣所阻擾,士兵被食,於是砲打巨石,使其瘴氣散,而得以進軍
或是大甲鐵砧山劍井:「鄭軍行軍經過缺水飲用,鄭成功拔劍刺地成井冒出甘泉。」
或是宜蘭龜山島:「為鄭氏載運軍用補給的大海龜,卻因行動遲緩、不服軍令而延誤軍機,被鄭成功以火炮射殺,臨死前這隻母龜游到基隆外海產下一顆龜卵就是基隆嶼,最後海龜游到宜蘭外海化成龜山島。」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一拖拉庫)
鄭成功傳說中打卡過的地方有無史料的支持
答案是零

---
因為1661年四月一日鄭成功登陸台南鹿耳門
到1662年二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才投降
整天為籌措軍糧傷腦筋
打勝仗後四個月
1662年六月就過世了
所以能推估確定的打卡地點實在有限
目前最常用的打卡點
只有楊英所著「先王實錄」也稱「從征實錄」寫道;
英去年四月間,隨駕蚊港,路京四社,頗知土民風俗。
---
四社是哪裡?
還好郁永河在「裨海紀遊」講了個故事,其中提到
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
而「新港」在新市、「目加溜灣」在善化、「蕭壠」在佳里、「麻豆」在麻豆
所以在「台南市」內絕對沒有問題
但是以上的紀錄最難搞定就是「蚊港」,
難搞到已經可以寫一篇研討會論文來討論
「蚊港」也可以稱為「魍港」
要推估「蚊港」在哪裡?可能要從鄭成功沒事去蚊港」作啥開始
反正懶人包就是他老爸鄭芝龍在那邊有收保護費
---
康熙35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
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引倭屯聚於臺,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
而居民住哪裡呢?
從翁佳音所著「新港有個臺灣王 」提到:
「1643、1651年荷蘭人突然發現鄭芝龍父子原來一直秘密派人前來臺灣收稅之事」
翁佳音稱為之「報水(即收取海上航行的「保護費」)
當然有學者不予認同,如林玉茹、李毓中「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1945-2000)
樓好像歪了
反正鄭成功去「蚊港」跟之前的保護費脫離不了關係
甚至後來根本就把這個地方切出來等於是「鄭氏家業」
石萬壽在臺灣大百科全書所著「外九庄」一條即稱:
鄭氏時期八掌溪兩岸與魍港內海周圍,今臺南、嘉義縣境之九個莊。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私產
這九個庄以現今八掌溪為界
溪南在台南的鹽水與後壁(果然還在台南)
溪北在嘉義的布袋、鹿草和朴子
這個大概是鄭成功唯一有機會不在現今台南打過卡的地方了
所以記得以後地名的討論
不要隨便幫鄭成功打卡了喔!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永春五分埔、五分埔永春

上一次聊到臺北捷運的「古亭」站
今天來聊聊另一個有意思的站名,它叫永春站
也許網友會覺得永春站有什麼好聊的
網路上不就寫的清楚
規劃時期原本以「松山」為站名,但因松山區離本站尚有一些距離,不足以用作為站名,改取自所在地名稱「永春陂」(陂音ㄆㄧˊ,即「陂池」之意,永春陂最早為福建永春人開墾)與鄰近的永春里
沒錯永春站附近有一個「永春陂」的陂塘
而且透過臺灣堡圖,還可以知道有一個「永春陂」的聚落
可是大家知道永春站離「永春陂」直線距離有多遠嗎?
答案是約七百公尺
但七百公尺內還有廣官厝、中陂
當然還有約四百公尺的「五份(分)埔」
更重要的是這些聚落都屬於「五份(分)埔庄」
為什麼不叫「五份埔」站呢?
---
「五分埔」某些文獻說乾隆年間就開發
不過偶手邊的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志已經有其紀錄:
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瑠鳩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裏薛圳為界;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連偶小時候開的郵局戶頭都是「五分埔分局」
北捷捨「五分埔」不用,改用「永春」
似乎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
要回答這個問題
要先知道「永春」這個地名是什麼時候出現
答案是民國35年(1946)成立的「永春里」
所以在1957年由「松山國民學校五分埔分校」需要升格時
(See! 不是跟你講五分埔的位階比較高嗎?)
「永春國民學校」就成了第一選擇
當然以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永春國小」
而後來在1968年成立的永春國中
當時的永春國中在松山路277巷(也就是現在永吉國小的位置)
後來才移到松山路654號
也就是現在的永春高中
所以你發現了什麼嗎?
那就是為什麼「五分埔分校」不改名「五分埔國小」而是「永春國小」?
關鍵是一個虛擬的「永春」聚落在永吉路、松山路、忠孝東路之間出現
那就是現在的「永春里」
但是真正的「永春」卻在遠遠的地方
甚至「永春陂」也更名為「松友社區」
住「永春陂」的人也不「永春」了 
---
假如偶們打破沙鍋繼續問
那「永春」為何有這麼厲害呢?
依洪致文所著「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曾揭露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
將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安置於台北市內
假如現在告訴大家「永春」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縣
「五分埔」又地處台北市東南方
1957年雖然離1946年道路大更名有十年的差距
但是「永春」為何可以取代「五分埔」作為國小校名
用這招肯定過的了長官的考問
只是沒想的到是
從此「永春」個沒完,真正的「五分埔」就GG了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濫庄伯公(全二集)

十年前偶還在到處演講介紹六堆歷史的時候
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話說演講完讓大夥發問
一位阿伯問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客家人要去拜福佬庄的濫庄伯公呢?
今天偶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
濫庄位於屏東縣萬丹鄉四維村
客家人拜濫庄伯公從以下的文獻可以得到證實
(一)1997年發表「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產業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內埔地區為例」提及:
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竹田鄉西勢村覺善堂內之南殿仙鳳宮中所奉祀之濫濫庄福德正神香座位,為竹田鄉民將濫濫庄伯公請回奉祀。...濫濫庄福德正神與西勢村境內及源順埤、西盛、東興福德正神合祀於西勢村覺善堂。
(二)賴旭貞在2007 年發表「在傳統與變容之間—屏北、南隆、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提及:
筆者於麟洛與下竹架下聚落進行祭祀調查時,麟洛居民會清楚告知他們的開基土地伯公原先是住在濫庄,而下竹架下則在祭祀用之土地伯公神牌位上直接書有「濫庄伯公」的字樣。兩者在進行祭祀時,皆會遙請濫庄伯公到臨。
---
不過「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這一句話相當懸疑
因為沒有任何可以被接受的學術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
於是李國銘在2000年《屏東文獻》發表「 下淡水往事追憶」一文:
「近來,出現一種新的講法,反對濫庄是六堆發源地的假設。」
證實阿伯的懷疑已經成為一個學術命題
不過
翻閱1970 年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就會發現:
濫庄伯公被稱為「客家人的土地公廟」(也叫忠勇公廟)
證明濫庄伯公雖在福佬庄卻是客家伯公無誤
但是另一個問題卻比較嚴重
鍾壬壽寫道:「二百餘年來六堆各莊有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後來則向此地遙請降臨,亦飲水思源之意。
這部號稱近代六堆客家的百科全書完全沒有提到「六堆發祥之地」的概念
顯然「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近年來被擴大解讀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如教甄考題
「客家人移民遷徒的過程中,以濫濫庄為起點,分中、北、南線三路向平埔族的土地發展,其中哪一線以「右堆」之名拓墾到高雄縣境? (A)中線 (B)北線 (C)南線 」
偶也只能尊重了
---
但是話又說回來
假如濫庄不是六堆發源地
那後來的六堆客家為何要「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呢?
這個必須從一場戰爭講起
(上集)
到底六堆客家為何要拜濫庄伯公?
要理解這個脈絡
要從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下手
那就是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
---
覺羅滿保是誰?他是1721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的閩浙總督
當然也負責所有平亂事宜
關於高屏一帶的獎賞就是「題義民效力議敘疏」的提寫來由
寫道:「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且守,誘賊至濫濫莊。彼時鍾沐純等率眾從搭樓趕赴前來,繞出賊人之後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塗定恩等率眾從東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
這場屏東平原兩萬對抗一萬二千的決戰
最後的總決戰就是在「濫濫莊」
---
而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曾提及「神豬助戰」的故事
地點也是在「濫濫莊」
「有一次在濫庄附近遭逢賊軍大隊來襲時,突然來了一群野豬,如癡如狂,用嘴用腳到處亂噴泥砂,一時灰塵矇矓,敵人無法進攻。我方乘機轉進,突襲敵人後面,乃獲大勝。事後,大家認為濫庄伯公驅使神豬前來助戰。六堆大總理即將神豬分發各堆飼養。」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
濫庄與南部客家的第一場生存戰爭從此有了連結
換言之
「濫庄伯公」是擁有實戰經驗的伯公
因此也有了「戰神」的形象
加上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紀錄濫庄伯公也叫忠勇公廟
在在顯示「濫庄伯公」具有戰爭性格
如此「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對於過去,有著感恩的心情
對於未來,能得到戰神伯公的加持,攻無不克,
這兩點才能符合時空脈絡的「濫庄伯公」崇拜
---
不過如此對六堆客家歷史重要的「濫庄伯公」
一場火災後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即使留下的影像也不太多
舊址改為北極宮奉祀玄天上帝
意外也跟清代士兵崇拜的神祇相吻合
看來「濫庄伯公」的戰力還是相當強的
(下集)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古亭村是啥

古亭這個地名常坐台北捷運應該不會陌生
它的原型來自於「古亭村」
而壞就壞在這裡
「村」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基層行政單位
所以也就對這個地名缺乏敏感性
假如你知道這個地名清代就有
那個時候哪來的行政「村」呀?
這就是我們需要聊一聊的理由
---
古亭的由來維基百科幫大家整理幾個說法
(維基百科偶對不起你,每次都找你當示範)
這三種說法皆以「字名」為出發點
所以討論的對象
就會以「古」所對應的原音來作為發揮
所有的發想都會面臨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何檢驗」
更簡單來說就是,你又不是古代人你怎麼知道這句的依據為何?
---
乾隆二十年代(1755–1764)繪製的《乾隆臺灣輿圖》
上面已經有「鼓亭村」的出現
換言之這是「鼓亭村」存在的地板年份
而聚落的屬性從圖例看的出來與四周的平埔社相同
使得「鼓亭村」聚落具有「平埔」血統有了最直接的史料支持
而地圖上「古亭村」往南可通「艋舺渡頭汛」
這個汛有意思
透過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淡水廳志」寫到「淡蘭擬闢便道議」:
由淡赴蘭,率苦三貂險.遠有議新闢便道者,途僅百十里(屬淡者八十里、屬蘭者三十里).林爽文亂時,當軸議防,以此為備道;請開未果.今存其議,以俟將來.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宜鋪石;
加上「北路淡水營」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自八里坌移至艋舺
時空環境吻合
透露出「古亭村」雖屬平埔
但卻與軍事屬性「營汛塘」有相互關連
或可推測是進入丘陵區的補給站
成為這個聚落的功能猜想
至於「古亭村」是啥
只能交給上天決定給不給開箱文介紹了
(意思要有關鍵史料來證明這260年前的地名是啥)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愛河、打狗河、搭加里揚河

最近高雄愛河突然成為新聞焦點
因為「愛河燈會」下面寫了斗大的三個字「金銀河」
當然「愛河」要改名「金銀河」就成為科科新聞
讓韓市長的粉絲高喊
「愛河是愛河,金銀河是金銀河,兩者完全沒有關係。」
反正「這條河」歷史上本來就改來改去
大家不要激動捏
假如幫愛河造一個系譜
愛河這個名字也不過源自1948-1950年間
不過「愛河」實在太猛了LOVE river」捏
---
那之前愛河的名字稱為什麼呢?
往前推的話有高雄川、打狗川、硫磺水一大堆
只要稍微比對一下文獻就會明瞭
但是最早是來自荷蘭所繪製的一張地圖
上面寫的是用漢字來翻譯的話就是「搭加里揚河」
「搭加里揚」是什麼?
它是一個部落名也有可能是一個聚落名
依荷蘭文獻現今的高雄是其勢力範圍
不過因為搭加里揚在1635年就被消滅了
導致它正確的位置莫衷一是
之前大多推導在岡山一帶
但是偶因為看了這張地圖
覺得應該向南修正
就是高雄文獻「.17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這篇文章的由來
---
理由很簡單
既然有「搭加里揚」部落與「搭加里揚」河
顯然「搭加里揚」河是「搭加里揚」部落的活動範圍
這下子「打狗」這個地名似乎也有解了
因為「打狗山」或是「打狗嶼」,也在「搭加里揚」河的旁邊
「打狗山」、「打狗嶼」也是「搭加里揚」部落的活動範圍
「打狗」脫胎於「搭加里揚」的前半部也就有了邏輯性
這是第一點
這就是之前我在前面部落文提的翁佳音老師「福佬視野」
具有劃時代解讀史料的精神
但是偶卻沒法支持「打狗」是「銅鑼」的關鍵原因
---
加上打狗山(柴山)小溪貝塚遺址的問世
劉益昌老師曾經1994年在龍泉寺後山進行考古挖掘
推定上方出土文物距今年代850至450年
證明「打狗山」曾有人居住
這裡又是「搭加里揚」部落的活動範圍
所以「打狗山」是因為有「打狗人」住在上面
證明打狗人」與「搭加里揚」部落脫離不了關係
這是「打狗」脫胎於「搭加里揚」第二個證據
---
看來「搭加里揚」河幫偶們解開高雄主體歷史的神秘面紗
果然要多一點「愛」呀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戀戀豬腳

最近大家為防範非洲豬瘟襲台
紛紛高喊「保衛滷肉飯」大作戰
其實以豬肉為主的一個地方小吃也應該很緊張
那就是「萬巒豬腳」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萬巒」這個地名
---
「萬巒」地名的由來用Google隨便搜一下
大概就會得出兩種說法:
1.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
2.池塘附近溪中到處可捉鰻魚,居民就將這個地方稱為〔萬鰻〕,〔萬鰻〕的客語發音與〔萬巒〕極為相近
當然蛋頭學者(也就是偶)要檢核這兩個答案
SOP標準動作就是開乾隆27年至30(1762-1765)」「乾隆台灣輿圖」
為什麼是標準動作捏?
上次在內埔有講過
因為「因為有出書咩」
一打開唏哩嘩啦劈哩啪啦就找到一個地名「戀戀庄」
大家又尷尬了
那怎麼解釋「萬巒」以前叫「戀戀」呢?
---
在歷史文獻裡
嘉慶十二年(1807年)謝金鑾所著「續修臺灣縣志」
提及乾隆「四十年,知府蔣元樞補植竹木,且於砲臺、窩舖多所修茸,建小西門於土墼埕西,為八門焉.元樞欲為永遠計,乃率廳、縣公捐,得銀萬貳千員,遂分銀於四邑,邑三千員,使各買田園收其租之入為估修費,且歲給夜守者之食(於是臺灣縣買鳳山港西里民田壹百零六甲六分三釐有奇,歲所入穀除完納折耗外,實收租銀四百七十二兩四錢三分二釐.鳳山縣買柳仔林莊園田及戀戀莊,租穀除完納折耗外,實收租銀三百三十一兩一錢四分二釐.嘉義縣買他里霧等莊民田三十四甲四分一釐有奇,除諸費外,實收銀壹百九十九兩三錢六分五釐.彰化縣買張厝莊民田五十八甲二分八釐有奇,除諸費外,實收銀三百六十四兩六釐).

呼應地圖「戀戀庄」在乾隆年份已經是通用的指涉地名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萬巒」
在可查史料當中
要到咸豐二年(1851)的「捐修天后宮芳名碑記」
萬巒莊緣首鍾楷元、秀宏、林連輝、相元、李閏長、陳祿中領簿一本,共銀一百二十二元」才得以出現
也就是說
「戀戀」是「萬巒」的原型
---
搞了半天
大家知道什麼是「萬巒」嗎?
其實又是「音名」搞的鬼
「戀戀豬腳」
恩...好像也是很猛的感覺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