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六堆歷史的三個分期

之前在台灣客家知識網寫的
「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
該網站好像找不到了
趕緊COPY一下
----
清代六堆開發歷史與範圍
關於六堆的開發歷史,根據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施雅軒的研究,由於在荷蘭與明鄭時期,屏東平原並沒有明顯的漢人聚落可供記載,因此六堆客家發展的歷史須依賴清代文獻作為時序定位的推論,其空間擴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施雅軒指出,康熙33年(1694)於高拱乾所編《臺灣府志》當中所附的鳳山縣圖,在滿是平埔社的登錄點有「萬丹民社」的紀錄,成為最早上陸地點的證據。而後來朱一貴事件發生,清兵就是在萬丹(民)社集結,防守來襲。

高拱乾是六堆忠義亭長生牌位上年代最早的官員,他在康熙31年(1692)至康熙34年(1695)間擔任「分巡臺廈道」,可以推斷粵民在這段時間已經在屏東平原活動。而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事件發生時,屏東平原粵人的活動獲得明確的推估。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粵民正式以「六堆」為名出征,大總理曾中立所領導的「六堆」,為清政府出征的空間範圍也達到最大,除了屏東平原以外,甚至到達嘉南平原的南端與恆春半島北端,顯示當時六堆客家的活動範圍已經突破屏東平原的自然屏障。此時期六堆乃是以戰時才編列「組織」為主,並沒有明確的地理空間配置。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也就是「堆屬」與「區域」作為連結,即左堆是屏東縣佳冬鄉、新埤鄉,右堆是高雄市美濃區、甲仙區、六龜區、杉林區與屏東縣高樹鄉所組成,前堆是屏東縣長治鄉、麟洛鄉,後堆是屏東縣內埔鄉,中堆是屏東縣竹田鄉,先鋒堆是屏東縣萬巒鄉。

研究者利天龍發現,在咸豐三年(1853)至咸豐十一年(1861)之間,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此張堆費單據就是「非戰時堆務維持」,證明了「組織觀」已固著為「區域觀」。

※參考資料: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施雅軒著,台灣客家知識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