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飲料的取名引起大家的注意
名字自己看圖片
廠商取這個名字的用意,其宣稱
「主要想要傳達一種精神,也就是提醒大眾處在艱苦中再難也不要叫,再難也不能投降」
你相信這個說法嗎?當然你不會
因為老闆是福建人
所以這是「音名」的機率遠遠大於「字名」
所有針對漢字而來的解釋都是為了圓謊而來
任何關於「字」的解釋都是為了自圓其說
這也是大家研究臺灣地名該有的啟示
在這個啟示下
偶們就來聊聊「沙馬磯頭」
---
沙馬磯頭約在現今恆春半島貓鼻頭一帶
清代高拱乾在臺灣府志曾寫到:「臺地沿邊,南盡沙馬磯頭」
這一句說明沙馬磯頭就是台灣南端的代名詞
但是沙馬磯頭到底是什麼意思?
網路找了半天勉強找到
「今日恆春鎮大樹房內有一地俗稱為「沙尾堀」,乃是由此地總名稱「沙馬磯」經過轉訛而遺留下來的地名。」http://oursogo.com/thread-1042190-1-1.html
這個解釋只要搬出兩段明代的文本
就知道大有問題
一、張燮《東西洋考》:
「彭湖嶼【是漳泉間一要害地也。多置逰兵防倭於此,用丙巳針五更,取虎頭山。】、虎頭山【用丙巳七更,取沙馬頭澚。】、沙馬頭澚【用辰巽針十五更,取筆架山。】」
二、「順風相送」在「松浦往呂宋」針路中載:
「用丙午六更見北港、沙馬頭大灣山。」
這兩段文字顯示在風帆船年代
沙馬頭是一個很重要的海上標的
所以名字的意義絕對不會是從地面上的「沙尾堀」轉譯
解謎的重點要從海上觀看的「形」開始
----
當「沙馬磯頭」以前也可稱「沙馬頭」
顯然這個地名可以拆解成兩塊,即「沙馬磯+頭」或是「沙馬+頭」
這個時候翁佳音的「福佬視野」又要登場了
泉州人或是漳州人稱它的音所指為何
那得用原來的音來還原
什麼東西是「沙馬磯」或是「沙馬」
光用聲音來猜
偶猜是「人參」
因為「沙馬」就是「參仔」,「沙馬磯」就是「參仔枝」
加個「頭」,就是「參仔頭」或是「參仔枝頭」
指的就是人參前面的那一段「蘆頭」
圖片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0/5/26/n2919745.htm
配合前面的乾隆台灣輿圖
就會知道海上男兒依據「形」將恆春半島的貓鼻頭
稱為「參仔頭」或是「參仔枝頭」了
這樣來猜台灣的地名是不是很有趣?
下次探討台灣地名的源由
也要像批判可樂名一樣信心十足喔!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王金平的一甲祖先
最近看到王金平要選總統的新聞
並且說「應該會在三月公布」
連參選宣言「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經濟改善」都有了
之前網誌寫了「路竹到底是什麼竹?」
稍微瀏覽過「路竹」的相關資料
發現王金平是路竹人而且祖先在鄭成功時期就來台灣
金門日報曾在2005年12月15日
顏立水曾以「王金平祖地白礁原屬同安」一文說明:
「從王金平家族世系表可知,
他們的先人王文醫(即遷台王氏一世祖)於明末自白礁隨鄭成功入台,
先居台南附近,至王金平已是十一世。
王金平出生在高雄縣路竹鄉一甲」
---
在台灣的家族史上常常提到跟著鄭成功來台灣
真假都有檢核的空間
王金平的開台祖-王文醫(伊)也是這樣講
不過以時空脈絡來說還禁得起檢驗
因為路竹曾經是荷蘭赤崁耕地的一部份
可是卻產生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路竹」會跟「鄭成功來台灣」有所抵觸
因為依據史料,大員以南的軍屯是送往鳳山、觀音山一帶
沒有人去路竹
理由很簡單
因為為赤崁農場之一的「半路竹」本來就有人種田
鄭成功圖的就是趕快有人生產糧食
所以王文醫與鄭成功的連結
符合時空邏輯的論述不是「隨鄭成功入台」
而是鄭成功來台灣時,王文醫已經在半路竹
換言之
王文醫比鄭成功還早來台灣
那有其他佐證在哪裡?有,
在遠遠的學甲慈濟宮舉行的上白礁謁祖祭典
---
在新聞的搜尋上並不難找
王金平參加學甲慈濟宮舉行的上白礁謁祖祭典
這個文化行為顯示學甲王家是「主」,路竹王家是「從」
「路竹」歷史已經夠早
難不成「學甲」也很厲害?是滴!
諸羅縣志曾有「溪東為歐汪社、溪西為史椰甲社」的紀錄
推估「學甲」的地名原型就是「史椰甲」
翻開翁佳音整理的赤崁耕地一覽表
有個「Siamsiamticke」,翁的中譯還不確定的寫「三舍甲?」
用福佬話念看看就知道「史椰甲」與「Siamsiamticke」有著雷同性
翁佳音認為「表中的 Siamsiamticke,如果是「三舍甲(Samsiacka)」的誤寫的話,那就很有趣了。荷蘭時代有一個著名的大地主,叫「大頭仔三舍」,鄭成功攻打臺灣前後,三舍不只被荷蘭人懷疑,還被鄭成功所殺,財產沒收。」
但是假如採用他的「福佬視野」
「史椰甲」或「Siamsiamticke」應該是福佬話可以懂得字
也許是反應空間區位的「西勢角」也有可能
無論如何,重點是可以證明「學甲」也是赤崁耕地的一部分
---
但是故事還沒完捏
路竹開墾地一開始就有52morgen(1 morgen等於一甲)比起學甲的沒記錄
土地開墾是不是該進步些?
結果「學甲王」是主,「路竹王」是從
顯然王文醫是先到「Lemaires Polder ofte Siamsiamticke」
再來「Bessuyden de Versche revier offte」
這就是金門日報所提「先居台南附近」
假如這個邏輯成立
查閱1656年出贌農場「Lemaires Polder」76morgen 贌商Liko 保證人Pincqua
1657年「Bessuyden」1235 morgen 贌商Pincqua保證人Boiko
大家看到一個人從保證人變成贌商
好康要自己賺
他叫Pincqua 中文叫做何斌,泉州南安人(王文醫是泉州同安人)
大家想到什麼了嗎?
就是建議鄭成功攻打臺灣那位老兄
1657年贌到十五倍以上「Lemaires Polder」的「Bessuyden」
耕作土地大爆發自然需要從別的地方調人
雖然後來Pincqua的資格被取消
但是後來者應該還是需要這大筆的開墾人力
於是王文醫在時空脈絡下最有可能1658年春天來到半路竹
(不然來喝西北風嗎?)
也選擇或是創立具有測量單位指標叫做「一甲」
而三百六十年後
他的子孫王金平也將宣布競選總統了
歷史很奧妙不是嗎?
PS
PS
2024
1113 舉辦「中道和平聯盟智庫」籌備會
1114 星期四
1117 晚上六點多上機
1118 漳州市角美镇白礁村王氏家庙;見宋濤
1119 参访了南平朱熹园
1120 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进香;王滬寧20日至22日在海南調研
1122 海外网 2024-11-22 10:59:14 黑白自在「港台腔:台湾同胞不做“无根漂萍”」
新華時評︱抹不掉的文化印記 擋不住的交流腳步 11-22 08:43 | 來源:新華網
誠如王金平所言,“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中華民族等同一個大家庭”。
1123 習近平巴西國事訪問后回北京
1124 國民黨全代會登場,
1125 中國台灣網 「港台腔:台湾同胞不做“无根漂萍”」 北京海峡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1126 台湾同胞不做“无根漂萍”(日月谈)王 平《人民日报海外版》
1127 國台辦記者會 先馬英九 後王金平
110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2日 第 01 版)
習言道︱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 2024年12月01日19:0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1208 王金平拋兩岸新論述:治權互不隸屬 主權同而不分
1211 解放軍開啟海上軍演,台北市長蔣萬安堅持舉辦「雙城論壇」,外界關注是否停辦?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今(11)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為營造兩岸和諧,政府願意釋出最大善意,「先同意上海訪團來台參加雙城論壇」,但如果這段時間中共對台施壓情勢惡化,北市府會配合中央決定,隨時延後活動。
根據AtlasIntelligence於4月5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阿列格雷目前的支持率為38.1%,微幅領先右翼執政黨總統候選人佩納(Santiago Peña)的36.4%。
據《路透社》18日的報導,阿列格雷先前就曾表態,若他當選總統就會與大陸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
自由廣場》為何與台灣斷交是政見?2023/04/19 05:30
不斷抨擊台灣、揚言要與北京建交的反對黨候選人阿列格雷(Efrain Alegre),獲得近40%選民支持;而表態要與台灣繼續當朋友、代表執政黨的候選人佩納(Santiago Peña),卻只得到35至36%支持,民調呈現小幅度落後。發佈時間:2023/04/27 16:41
巴拉圭今大選 對台立場成焦點駐當地歐外交官料兩年內改投北京[2023.04.30]
巴拉圭總統候選人培尼亞宣佈勝選2023年5月1日,
承諾維持巴拉圭與台灣60多年邦交國關係的貝尼亞以獲得42.7%的選票,擊敗中間偏左翼對手阿列格雷(Efraín Alegre)約27%得票率,高出逾15個百分點。
2019年2月7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忠義亭風水密碼(全二集)
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貴事件
是南部客家正式躍上歷史舞台的重要轉折
而證明該事件的文化襲產
就是現稱「忠義祠」
而歷史文獻稱為「忠義亭」的地方
「忠義亭」對於解讀南部客家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作用
可以講好幾集都沒有問題
今天只跟大家講一個
那就是怎麼決定「忠義亭(義民亭)」的位置
---
當朱一貴或是杜君英起事
屏東平原支持清政府的漢人就立即集結
文獻稱「...等謀密起義,誓不從賊;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鎮平、程鄉、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以上的說法中間的過程先按下不表
這一集的重點要看「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這一句
後來朱一貴被搞定
那這個「皇上萬歲聖旨牌」怎麼辦?
這可是「皇上」呀!又不能當垃圾丟了!
只好找個地方供起來
這就是「忠義亭」的來由
---
那該怎麼擺呢?
鍾仁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所採集的兩種說法:
一是人口說,「清政府本想把亭建築在六堆的發祥地『濫濫庄』,但當時濫濫庄居住的客家人不多,乃改建於現代的西勢」;
二是泥土說,「內埔人士曾主張建亭內埔媽祖廟附近(因係六堆成立當初集會的地方),由於政府當局躊躇不決,乃有一位幕僚懂得地理風水者,將內埔和西勢兩地泥土各掘一斗,加予稱秤後。斷定西勢才是好地方」
---
「濫濫庄」是六堆的發祥地
這個說法之前已經科科處理掉了,所以今天就跳過不用談了
「泥土說」其實之前幫大家介紹「內埔」的出生證明也說過了
今天也跳過不用談
在既存的史料中,唯一能解釋「忠義亭」的選址,
只有來自於在林爽文事件裡,
兵部移會「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
內文提到「臣等於十三日自東港起程,次日至山豬毛粵莊。該處係東港上游,粵民一百餘莊,分為港東、港西兩里。因康熙年間平定朱一貴之亂,號為懷忠里,於適中之地建蓋忠義亭一所。」
從「福康安」講出了「適中之地」的說詞
那「適中之地」是啥咚咚呀?
---
關於忠義亭的興建
王瑛曾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著「重修鳳山縣志」曾提及:
「忠義亭,在港西里西勢莊.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凡有公事,會議斯亭.雍正十一年,御史柏修、高山重修.乾隆二十年,監生黃共興、何昌藩、賴安仲等相繼修。」
為忠義亭的正當性有了一個開大門走大路的身份
理由很簡單
因為要在朱一貴事件後有一個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的地方
所以這是安座皇上的場域
在封建社會的當時
選址自然不可能讓老百姓自己選
而是能符合皇上身份的神聖空間
幸好林爽文事件福康安說了一個線索
「因康熙年間平定朱一貴之亂,號為懷忠里,於適中之地建蓋忠義亭一所。」
「適中之地」就成了解謎的線索
---
2011年偶寫「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第一版時
當時針對「適中」偶解讀為「兼顧地理區位的選擇結果」
「是因應這個生活領域而來」
書上還畫了一張地圖以「忠義亭」為中心
來推導當時「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潛在的空間分布區
但是兩三年前偶突然有新的想法
就是前面所說大官為什麼要理你老百姓呢?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選址考量絕對是風水的氣派性
也就是這是「帝王級」的考量
所以「適中」應該跟自然環境有關係
---
「中」這個當然指的是「中間」
那「適」呢?
翻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五種解釋
(1)恰好、相合(2)舒服(3)恰巧(4)剛才(5) 到、前往
覺羅滿保的「適」應該是答案(1)
這樣的「適中」
可以推導出兩種結果
第一、位於屏東平原的正中央
這對風水師應該不會太難
但是沒辦法解釋忠義亭為何坐西朝東
第二、面對北大武山
這個發現其實很偶然
有一天偶就突然覺得忠義亭坐西朝東不知道會面對那一座山
就吃飽撐著沿著同一緯度向東劃
結果就科科發現與「北大武山」的緯度僅有少許落差
以清代當時的科技水平應該是很努力讓這一條中軸線成立
北大武山是鳳山縣所見第一高峰
開門見第一高山也很「適中」
這條神秘的「忠義亭中軸」聽起來很科科
實在跟受西洋地理學的偶不搭配
但是假如大家知道偶又吃飽撐著找這條「忠義亭中軸」經過什麼地方?
大家就會知道南部客家在屏東平原佈局一個強大的風水陣
實在不科科都不行
是南部客家正式躍上歷史舞台的重要轉折
而證明該事件的文化襲產
就是現稱「忠義祠」
而歷史文獻稱為「忠義亭」的地方
「忠義亭」對於解讀南部客家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作用
可以講好幾集都沒有問題
今天只跟大家講一個
那就是怎麼決定「忠義亭(義民亭)」的位置
---
當朱一貴或是杜君英起事
屏東平原支持清政府的漢人就立即集結
文獻稱「...等謀密起義,誓不從賊;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鎮平、程鄉、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以上的說法中間的過程先按下不表
這一集的重點要看「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這一句
後來朱一貴被搞定
那這個「皇上萬歲聖旨牌」怎麼辦?
這可是「皇上」呀!又不能當垃圾丟了!
只好找個地方供起來
這就是「忠義亭」的來由
---
那該怎麼擺呢?
鍾仁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所採集的兩種說法:
一是人口說,「清政府本想把亭建築在六堆的發祥地『濫濫庄』,但當時濫濫庄居住的客家人不多,乃改建於現代的西勢」;
二是泥土說,「內埔人士曾主張建亭內埔媽祖廟附近(因係六堆成立當初集會的地方),由於政府當局躊躇不決,乃有一位幕僚懂得地理風水者,將內埔和西勢兩地泥土各掘一斗,加予稱秤後。斷定西勢才是好地方」
---
「濫濫庄」是六堆的發祥地
這個說法之前已經科科處理掉了,所以今天就跳過不用談了
「泥土說」其實之前幫大家介紹「內埔」的出生證明也說過了
今天也跳過不用談
在既存的史料中,唯一能解釋「忠義亭」的選址,
只有來自於在林爽文事件裡,
兵部移會「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
內文提到「臣等於十三日自東港起程,次日至山豬毛粵莊。該處係東港上游,粵民一百餘莊,分為港東、港西兩里。因康熙年間平定朱一貴之亂,號為懷忠里,於適中之地建蓋忠義亭一所。」
從「福康安」講出了「適中之地」的說詞
那「適中之地」是啥咚咚呀?
---
關於忠義亭的興建
王瑛曾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著「重修鳳山縣志」曾提及:
「忠義亭,在港西里西勢莊.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凡有公事,會議斯亭.雍正十一年,御史柏修、高山重修.乾隆二十年,監生黃共興、何昌藩、賴安仲等相繼修。」
為忠義亭的正當性有了一個開大門走大路的身份
理由很簡單
因為要在朱一貴事件後有一個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的地方
所以這是安座皇上的場域
在封建社會的當時
選址自然不可能讓老百姓自己選
而是能符合皇上身份的神聖空間
幸好林爽文事件福康安說了一個線索
「因康熙年間平定朱一貴之亂,號為懷忠里,於適中之地建蓋忠義亭一所。」
「適中之地」就成了解謎的線索
---
2011年偶寫「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第一版時
當時針對「適中」偶解讀為「兼顧地理區位的選擇結果」
「是因應這個生活領域而來」
書上還畫了一張地圖以「忠義亭」為中心
來推導當時「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潛在的空間分布區
但是兩三年前偶突然有新的想法
就是前面所說大官為什麼要理你老百姓呢?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選址考量絕對是風水的氣派性
也就是這是「帝王級」的考量
所以「適中」應該跟自然環境有關係
---
「中」這個當然指的是「中間」
那「適」呢?
翻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五種解釋
(1)恰好、相合(2)舒服(3)恰巧(4)剛才(5) 到、前往
覺羅滿保的「適」應該是答案(1)
這樣的「適中」
可以推導出兩種結果
第一、位於屏東平原的正中央
這對風水師應該不會太難
但是沒辦法解釋忠義亭為何坐西朝東
第二、面對北大武山
這個發現其實很偶然
有一天偶就突然覺得忠義亭坐西朝東不知道會面對那一座山
就吃飽撐著沿著同一緯度向東劃
結果就科科發現與「北大武山」的緯度僅有少許落差
以清代當時的科技水平應該是很努力讓這一條中軸線成立
北大武山是鳳山縣所見第一高峰
開門見第一高山也很「適中」
這條神秘的「忠義亭中軸」聽起來很科科
實在跟受西洋地理學的偶不搭配
但是假如大家知道偶又吃飽撐著找這條「忠義亭中軸」經過什麼地方?
大家就會知道南部客家在屏東平原佈局一個強大的風水陣
實在不科科都不行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海豐脫離(全二集)
屏東平原有一個叫做「海豐」的聚落
現在的行政區屬屏東市海豐里
它發展的歷史相當早
雍正臺灣輿圖跟後來的六堆-新東勢、新北勢、火燒庄同時存在
「海豐」這個地名來自於移民原鄉的轉用
臺灣客語的優勢腔主要為「四縣腔」及「海陸腔」。
而「海陸腔」的「海陸」指的是清代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兩縣
顯示「海豐」與「客家」脫離不了關係
而同治十二年十二月重修忠義亭碑記上寫著:
「重修忠義亭,海豐庄貢生鄭元奎題銀壹百貳拾員。嗣于癸酉年竣功慶成,鄭贊祿復捐銀陸拾員。二次共題銀壹百捌拾大員。」
證明海豐大家族-鄭家為六堆客家的精神象徵忠義亭
出錢又出力
講了那麼多
其實只是要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海豐」心繫客家,為什麼它不加入六堆呢?
---
假如你翻開乾隆台灣輿圖更是詭異
因為你會發現「海豐」四周都是六堆聚落,「海豐」卻自身於六堆之外
似乎有些問題需要討論
在這之前
我們得先學習一下六堆本質分期
---
「六堆」的歷史根據本質大概可紛紛為三個階段:
(一)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二)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註:這個大家要記喔!以後考試會考,科科)
至於這個分期為什麼這樣切?
有時間的人先去翻偶的書,沒有時間的人請等以後會細聊
我們會問「為何海豐不屬於六堆?」
其實是站在「區域觀」的角度,也就是第三階段
而在「組織觀」的角度
「海豐」是曾經加入「六堆」
證據在哪裡?
那得講道光12年(1833)張丙事件說起
(上集)
---
張丙事件發生道光12年(1832)冬,
原先只是在嘉義,
但是鳳山縣有人響應接應張丙,
於是屏東平原上的六堆依例動員,
但是結局卻是六堆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敗。
---
事發之時
嘉義縣令王衍慶遣人前赴南路鳳山招雇粵人
而後來王衍慶代理臺灣府
更是「循照往例,繕札馳諭該處粵庄,雇募義勇,赴郡差遣」
於是鳳山粵莊監生李受開始進行動員
由於李受輩份不夠
於是邀素好之舉人曾偉中當辦,
並刊一木戳,上面寫「粵義首總理李曾」字樣
以為收發銀穀之據進行平亂的工作。
---
但是問題來了
依當時記載
「遂起意主令各莊粵人,攻搶閩莊,既可報復夙嫌,又可藉以自保,隨與廖芋頭等商議,製義民旗六桿,並以奉官剿賊為名,私立臺灣府官銜旗號,欲使閩人不為防備」」
「連次攻打萬丹、阿猴等處閩莊…見閩人見以搬移,隨處放火焚屋,間有守莊之人被殺斃命。李受又探悉各莊閩人歸併阿里港一處,慮其聚謀報復,邀約熟諳生番之粵人楊石老二等,勾帶山豬門社生番,與內牆(埔?)等莊粵人,於十一月初十日攻破阿里港及附近小莊,肆行焚搶,殺斃多命。嗣又令瀰濃等莊粵人焚搶連界之臺灣縣溪埔莊、蕃薯寮並鳳山之水底寮、大樹腳等處」
這下子慘了
六堆不但沒有進行平亂,反而更添亂子
就此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鳳山縣附貢生黃文儀所寫的「立帥府」:
粵匪毒於賊,攻莊恣殺虜。列幕掛帥旂,榜起中軍府。
主幟惟李受,偉中誤為輔。飛檄調三軍,分營並設伍。
溪南五百莊,一炬成焦土。我民竟何辜,風餐夜宿露。
呼天喊地來,栖身竟無所。死者紛狼籍,生者猶罹苦。平公菩薩心,涕泣為招撫。
從此六堆客家背上「粵匪」的污名
---
主其事的監生李受(壽)事後被臺灣道平慶用計誘獲,
最後被判以「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律」,凌遲處死 。
六堆大總理曾偉中被判充軍,
各莊總理如瀰濃莊林綸輝(年三十六歲)、潮州莊李壇(年五十二歲)、
海豐莊林謙受(年三十三歲)、萬巒莊黎應揚(年六十一歲),
所有附貢生、生員功名全被革去,
一併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
這段六堆客家的歷史
鮮少被人論及
理由當然是不忍卒睹
但是這段歷史對於解釋「海豐」不加盟「六堆」確有重要的線索
因為當時被懲處的四大庄竟然有海豐庄
大家需要有一個認識
之所以懲處這四庄並非是這四個庄倒楣
而是這四庄的位階高於其他庄
也就是說
所有南部客家庄可以分為這四大聯庄來掌管東西南北
而西部庄頭就隸屬「海豐庄」
既然如此
「海豐庄」當然是六堆之一
---
不過「海豐庄」在六堆從「組織」變成「區域」之際竟然退出
現在並無史料說明原因何在
但是與張丙事件的重創應有某程度的關連
可以推測的兩個理由有:
(一)地緣關係的忌諱
「海豐庄」在地緣關系上,是與被攻擊的七十多處閩庄最為接近
若加入區域觀「六堆」
恐怕會斷絕所有的經濟文化關係
(二)「林謙受」池魚之殃
受張丙事件牽連的海豐莊林謙受
年三十三歲被革去功名流放斷送大好前程引以為戒
即時四十年後
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也才到六十歲,記憶勢必猶新
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忠義亭當時
海豐鄭家也僅能捐贈金錢未能重新加盟六堆
就這樣
心繫客家的海豐未能在清代六堆聚落出現了
(下集)
現在的行政區屬屏東市海豐里
它發展的歷史相當早
雍正臺灣輿圖跟後來的六堆-新東勢、新北勢、火燒庄同時存在
「海豐」這個地名來自於移民原鄉的轉用
臺灣客語的優勢腔主要為「四縣腔」及「海陸腔」。
而「海陸腔」的「海陸」指的是清代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兩縣
顯示「海豐」與「客家」脫離不了關係
而同治十二年十二月重修忠義亭碑記上寫著:
「重修忠義亭,海豐庄貢生鄭元奎題銀壹百貳拾員。嗣于癸酉年竣功慶成,鄭贊祿復捐銀陸拾員。二次共題銀壹百捌拾大員。」
證明海豐大家族-鄭家為六堆客家的精神象徵忠義亭
出錢又出力
講了那麼多
其實只是要說明一件事
那就是「海豐」心繫客家,為什麼它不加入六堆呢?
假如你翻開乾隆台灣輿圖更是詭異
因為你會發現「海豐」四周都是六堆聚落,「海豐」卻自身於六堆之外
似乎有些問題需要討論
在這之前
我們得先學習一下六堆本質分期
---
「六堆」的歷史根據本質大概可紛紛為三個階段:
(一)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二)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註:這個大家要記喔!以後考試會考,科科)
至於這個分期為什麼這樣切?
有時間的人先去翻偶的書,沒有時間的人請等以後會細聊
我們會問「為何海豐不屬於六堆?」
其實是站在「區域觀」的角度,也就是第三階段
而在「組織觀」的角度
「海豐」是曾經加入「六堆」
證據在哪裡?
那得講道光12年(1833)張丙事件說起
(上集)
---
張丙事件發生道光12年(1832)冬,
原先只是在嘉義,
但是鳳山縣有人響應接應張丙,
於是屏東平原上的六堆依例動員,
但是結局卻是六堆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敗。
事發之時
嘉義縣令王衍慶遣人前赴南路鳳山招雇粵人
而後來王衍慶代理臺灣府
更是「循照往例,繕札馳諭該處粵庄,雇募義勇,赴郡差遣」
於是鳳山粵莊監生李受開始進行動員
由於李受輩份不夠
於是邀素好之舉人曾偉中當辦,
並刊一木戳,上面寫「粵義首總理李曾」字樣
以為收發銀穀之據進行平亂的工作。
---
但是問題來了
依當時記載
「遂起意主令各莊粵人,攻搶閩莊,既可報復夙嫌,又可藉以自保,隨與廖芋頭等商議,製義民旗六桿,並以奉官剿賊為名,私立臺灣府官銜旗號,欲使閩人不為防備」」
「連次攻打萬丹、阿猴等處閩莊…見閩人見以搬移,隨處放火焚屋,間有守莊之人被殺斃命。李受又探悉各莊閩人歸併阿里港一處,慮其聚謀報復,邀約熟諳生番之粵人楊石老二等,勾帶山豬門社生番,與內牆(埔?)等莊粵人,於十一月初十日攻破阿里港及附近小莊,肆行焚搶,殺斃多命。嗣又令瀰濃等莊粵人焚搶連界之臺灣縣溪埔莊、蕃薯寮並鳳山之水底寮、大樹腳等處」
這下子慘了
六堆不但沒有進行平亂,反而更添亂子
就此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屬鳳山縣附貢生黃文儀所寫的「立帥府」:
粵匪毒於賊,攻莊恣殺虜。列幕掛帥旂,榜起中軍府。
主幟惟李受,偉中誤為輔。飛檄調三軍,分營並設伍。
溪南五百莊,一炬成焦土。我民竟何辜,風餐夜宿露。
呼天喊地來,栖身竟無所。死者紛狼籍,生者猶罹苦。平公菩薩心,涕泣為招撫。
從此六堆客家背上「粵匪」的污名
---
主其事的監生李受(壽)事後被臺灣道平慶用計誘獲,
最後被判以「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律」,凌遲處死 。
六堆大總理曾偉中被判充軍,
各莊總理如瀰濃莊林綸輝(年三十六歲)、潮州莊李壇(年五十二歲)、
海豐莊林謙受(年三十三歲)、萬巒莊黎應揚(年六十一歲),
所有附貢生、生員功名全被革去,
一併判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
這段六堆客家的歷史
鮮少被人論及
理由當然是不忍卒睹
但是這段歷史對於解釋「海豐」不加盟「六堆」確有重要的線索
因為當時被懲處的四大庄竟然有海豐庄
大家需要有一個認識
之所以懲處這四庄並非是這四個庄倒楣
而是這四庄的位階高於其他庄
也就是說
所有南部客家庄可以分為這四大聯庄來掌管東西南北
而西部庄頭就隸屬「海豐庄」
既然如此
「海豐庄」當然是六堆之一
---
不過「海豐庄」在六堆從「組織」變成「區域」之際竟然退出
現在並無史料說明原因何在
但是與張丙事件的重創應有某程度的關連
可以推測的兩個理由有:
(一)地緣關係的忌諱
「海豐庄」在地緣關系上,是與被攻擊的七十多處閩庄最為接近
若加入區域觀「六堆」
恐怕會斷絕所有的經濟文化關係
(二)「林謙受」池魚之殃
受張丙事件牽連的海豐莊林謙受
年三十三歲被革去功名流放斷送大好前程引以為戒
即時四十年後
當年二十歲的小伙子也才到六十歲,記憶勢必猶新
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忠義亭當時
海豐鄭家也僅能捐贈金錢未能重新加盟六堆
就這樣
心繫客家的海豐未能在清代六堆聚落出現了
(下集)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鄭成功在哪裡打過卡
解釋臺灣地名的源由
常常會出現鄭成功到此一遊的論述
例如台北的劍潭:「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
或是鶯歌:「鄭成功領軍經過此地時,被瘴氣所阻擾,士兵被食,於是砲打巨石,使其瘴氣散,而得以進軍」
或是大甲鐵砧山劍井:「鄭軍行軍經過缺水飲用,鄭成功拔劍刺地成井冒出甘泉。」
或是宜蘭龜山島:「為鄭氏載運軍用補給的大海龜,卻因行動遲緩、不服軍令而延誤軍機,被鄭成功以火炮射殺,臨死前這隻母龜游到基隆外海產下一顆龜卵就是基隆嶼,最後海龜游到宜蘭外海化成龜山島。」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一拖拉庫)
鄭成功傳說中打卡過的地方有無史料的支持
答案是零
---
因為1661年四月一日鄭成功登陸台南鹿耳門
到1662年二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才投降
整天為籌措軍糧傷腦筋
打勝仗後四個月
1662年六月就過世了
所以能推估確定的打卡地點實在有限
目前最常用的打卡點
只有楊英所著「先王實錄」也稱「從征實錄」寫道;
「英去年四月間,隨駕蚊港,路京四社,頗知土民風俗。」
---
四社是哪裡?
還好郁永河在「裨海紀遊」講了個故事,其中提到
「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
而「新港」在新市、「目加溜灣」在善化、「蕭壠」在佳里、「麻豆」在麻豆
所以在「台南市」內絕對沒有問題
但是以上的紀錄最難搞定就是「蚊港」,
難搞到已經可以寫一篇研討會論文來討論
「蚊港」也可以稱為「魍港」
要推估「蚊港」在哪裡?可能要從鄭成功沒事去「蚊港」作啥開始
反正懶人包就是他老爸鄭芝龍在那邊有收保護費
---
康熙35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
「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引倭屯聚於臺,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
而居民住哪裡呢?
從翁佳音所著「新港有個臺灣王 」提到:
「1643、1651年荷蘭人突然發現鄭芝龍父子原來一直秘密派人前來臺灣收稅之事」
翁佳音稱為之「報水(即收取海上航行的「保護費」)」
當然有學者不予認同,如林玉茹、李毓中「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1945-2000)」
樓好像歪了
反正鄭成功去「蚊港」跟之前的保護費脫離不了關係
甚至後來根本就把這個地方切出來等於是「鄭氏家業」
石萬壽在臺灣大百科全書所著「外九庄」一條即稱:
「鄭氏時期八掌溪兩岸與魍港內海周圍,今臺南、嘉義縣境之九個莊。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私產」
這九個庄以現今八掌溪為界
溪南在台南的鹽水與後壁(果然還在台南)
溪北在嘉義的布袋、鹿草和朴子
這個大概是鄭成功唯一有機會不在現今台南打過卡的地方了
所以記得以後地名的討論
不要隨便幫鄭成功打卡了喔!
常常會出現鄭成功到此一遊的論述
例如台北的劍潭:「相傳1660年代,鄭成功及其所屬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與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始降服神怪。」
或是大甲鐵砧山劍井:「鄭軍行軍經過缺水飲用,鄭成功拔劍刺地成井冒出甘泉。」
或是宜蘭龜山島:「為鄭氏載運軍用補給的大海龜,卻因行動遲緩、不服軍令而延誤軍機,被鄭成功以火炮射殺,臨死前這隻母龜游到基隆外海產下一顆龜卵就是基隆嶼,最後海龜游到宜蘭外海化成龜山島。」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一拖拉庫)
鄭成功傳說中打卡過的地方有無史料的支持
答案是零
---
因為1661年四月一日鄭成功登陸台南鹿耳門
到1662年二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才投降
整天為籌措軍糧傷腦筋
打勝仗後四個月
1662年六月就過世了
所以能推估確定的打卡地點實在有限
目前最常用的打卡點
只有楊英所著「先王實錄」也稱「從征實錄」寫道;
「英去年四月間,隨駕蚊港,路京四社,頗知土民風俗。」
---
四社是哪裡?
還好郁永河在「裨海紀遊」講了個故事,其中提到
「新港、嘉溜灣、毆王、麻豆,於偽鄭時為四大社」
而「新港」在新市、「目加溜灣」在善化、「蕭壠」在佳里、「麻豆」在麻豆
所以在「台南市」內絕對沒有問題
但是以上的紀錄最難搞定就是「蚊港」,
難搞到已經可以寫一篇研討會論文來討論
「蚊港」也可以稱為「魍港」
要推估「蚊港」在哪裡?可能要從鄭成功沒事去「蚊港」作啥開始
反正懶人包就是他老爸鄭芝龍在那邊有收保護費
---
康熙35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
「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引倭屯聚於臺,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
而居民住哪裡呢?
從翁佳音所著「新港有個臺灣王 」提到:
「1643、1651年荷蘭人突然發現鄭芝龍父子原來一直秘密派人前來臺灣收稅之事」
翁佳音稱為之「報水(即收取海上航行的「保護費」)」
當然有學者不予認同,如林玉茹、李毓中「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1945-2000)」
樓好像歪了
反正鄭成功去「蚊港」跟之前的保護費脫離不了關係
甚至後來根本就把這個地方切出來等於是「鄭氏家業」
石萬壽在臺灣大百科全書所著「外九庄」一條即稱:
「鄭氏時期八掌溪兩岸與魍港內海周圍,今臺南、嘉義縣境之九個莊。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私產」
這九個庄以現今八掌溪為界
溪南在台南的鹽水與後壁(果然還在台南)
溪北在嘉義的布袋、鹿草和朴子
這個大概是鄭成功唯一有機會不在現今台南打過卡的地方了
所以記得以後地名的討論
不要隨便幫鄭成功打卡了喔!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永春五分埔、五分埔永春
上一次聊到臺北捷運的「古亭」站
今天來聊聊另一個有意思的站名,它叫永春站
也許網友會覺得永春站有什麼好聊的
網路上不就寫的清楚
「規劃時期原本以「松山」為站名,但因松山區離本站尚有一些距離,不足以用作為站名,改取自所在地名稱「永春陂」(陂音ㄆㄧˊ,即「陂池」之意,永春陂最早為福建永春人開墾)與鄰近的永春里」
沒錯永春站附近有一個「永春陂」的陂塘
而且透過臺灣堡圖,還可以知道有一個「永春陂」的聚落
可是大家知道永春站離「永春陂」直線距離有多遠嗎?
答案是約七百公尺
但七百公尺內還有廣官厝、中陂
當然還有約四百公尺的「五份(分)埔」
更重要的是這些聚落都屬於「五份(分)埔庄」
為什麼不叫「五份埔」站呢?
---
「五分埔」某些文獻說乾隆年間就開發
不過偶手邊的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志已經有其紀錄:
「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瑠鳩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裏薛圳為界;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連偶小時候開的郵局戶頭都是「五分埔分局」
北捷捨「五分埔」不用,改用「永春」
似乎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
要回答這個問題
要先知道「永春」這個地名是什麼時候出現
答案是民國35年(1946)成立的「永春里」
所以在1957年由「松山國民學校五分埔分校」需要升格時
(See! 不是跟你講五分埔的位階比較高嗎?)
「永春國民學校」就成了第一選擇
當然以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永春國小」
而後來在1968年成立的永春國中
當時的永春國中在松山路277巷(也就是現在永吉國小的位置)
後來才移到松山路654號
也就是現在的永春高中
所以你發現了什麼嗎?
那就是為什麼「五分埔分校」不改名「五分埔國小」而是「永春國小」?
關鍵是一個虛擬的「永春」聚落在永吉路、松山路、忠孝東路之間出現
那就是現在的「永春里」
但是真正的「永春」卻在遠遠的地方
甚至「永春陂」也更名為「松友社區」
住「永春陂」的人也不「永春」了
---
假如偶們打破沙鍋繼續問
那「永春」為何有這麼厲害呢?
依洪致文所著「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曾揭露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
將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安置於台北市內
假如現在告訴大家「永春」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縣
「五分埔」又地處台北市東南方
1957年雖然離1946年道路大更名有十年的差距
但是「永春」為何可以取代「五分埔」作為國小校名
用這招肯定過的了長官的考問
只是沒想的到是
從此「永春」個沒完,真正的「五分埔」就GG了
今天來聊聊另一個有意思的站名,它叫永春站
也許網友會覺得永春站有什麼好聊的
網路上不就寫的清楚
「規劃時期原本以「松山」為站名,但因松山區離本站尚有一些距離,不足以用作為站名,改取自所在地名稱「永春陂」(陂音ㄆㄧˊ,即「陂池」之意,永春陂最早為福建永春人開墾)與鄰近的永春里」
沒錯永春站附近有一個「永春陂」的陂塘
而且透過臺灣堡圖,還可以知道有一個「永春陂」的聚落
可是大家知道永春站離「永春陂」直線距離有多遠嗎?
答案是約七百公尺
但七百公尺內還有廣官厝、中陂
當然還有約四百公尺的「五份(分)埔」
更重要的是這些聚落都屬於「五份(分)埔庄」
為什麼不叫「五份埔」站呢?
---
「五分埔」某些文獻說乾隆年間就開發
不過偶手邊的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志已經有其紀錄:
「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瑠鳩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裏薛圳為界;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連偶小時候開的郵局戶頭都是「五分埔分局」
北捷捨「五分埔」不用,改用「永春」
似乎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
要回答這個問題
要先知道「永春」這個地名是什麼時候出現
答案是民國35年(1946)成立的「永春里」
所以在1957年由「松山國民學校五分埔分校」需要升格時
(See! 不是跟你講五分埔的位階比較高嗎?)
「永春國民學校」就成了第一選擇
當然以後也就順理成章成為「永春國小」
而後來在1968年成立的永春國中
當時的永春國中在松山路277巷(也就是現在永吉國小的位置)
後來才移到松山路654號
也就是現在的永春高中
所以你發現了什麼嗎?
那就是為什麼「五分埔分校」不改名「五分埔國小」而是「永春國小」?
關鍵是一個虛擬的「永春」聚落在永吉路、松山路、忠孝東路之間出現
那就是現在的「永春里」
但是真正的「永春」卻在遠遠的地方
甚至「永春陂」也更名為「松友社區」
住「永春陂」的人也不「永春」了
---
假如偶們打破沙鍋繼續問
那「永春」為何有這麼厲害呢?
依洪致文所著「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曾揭露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
將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安置於台北市內
假如現在告訴大家「永春」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個縣
「五分埔」又地處台北市東南方
1957年雖然離1946年道路大更名有十年的差距
但是「永春」為何可以取代「五分埔」作為國小校名
用這招肯定過的了長官的考問
只是沒想的到是
從此「永春」個沒完,真正的「五分埔」就GG了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濫庄伯公(全二集)
十年前偶還在到處演講介紹六堆歷史的時候
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話說演講完讓大夥發問
一位阿伯問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客家人要去拜福佬庄的濫庄伯公呢?
今天偶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
濫庄位於屏東縣萬丹鄉四維村
客家人拜濫庄伯公從以下的文獻可以得到證實
(一)1997年發表「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產業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內埔地區為例」提及:
「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竹田鄉西勢村覺善堂內之南殿仙鳳宮中所奉祀之濫濫庄福德正神香座位,為竹田鄉民將濫濫庄伯公請回奉祀。...濫濫庄福德正神與西勢村境內及源順埤、西盛、東興福德正神合祀於西勢村覺善堂。」
(二)賴旭貞在2007 年發表「在傳統與變容之間—屏北、南隆、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提及:
「筆者於麟洛與下竹架下聚落進行祭祀調查時,麟洛居民會清楚告知他們的開基土地伯公原先是住在濫庄,而下竹架下則在祭祀用之土地伯公神牌位上直接書有「濫庄伯公」的字樣。兩者在進行祭祀時,皆會遙請濫庄伯公到臨。」
---
不過「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這一句話相當懸疑
因為沒有任何可以被接受的學術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
於是李國銘在2000年《屏東文獻》發表「 下淡水往事追憶」一文:
「近來,出現一種新的講法,反對濫庄是六堆發源地的假設。」
證實阿伯的懷疑已經成為一個學術命題
不過
翻閱1970 年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就會發現:
濫庄伯公被稱為「客家人的土地公廟」(也叫忠勇公廟)
證明濫庄伯公雖在福佬庄卻是客家伯公無誤
但是另一個問題卻比較嚴重
鍾壬壽寫道:「二百餘年來六堆各莊有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後來則向此地遙請降臨,亦飲水思源之意。」
這部號稱近代六堆客家的百科全書完全沒有提到「六堆發祥之地」的概念
顯然「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近年來被擴大解讀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如教甄考題
「客家人移民遷徒的過程中,以濫濫庄為起點,分中、北、南線三路向平埔族的土地發展,其中哪一線以「右堆」之名拓墾到高雄縣境? (A)中線 (B)北線 (C)南線 」
偶也只能尊重了
---
但是話又說回來
假如濫庄不是六堆發源地
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話說演講完讓大夥發問
一位阿伯問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客家人要去拜福佬庄的濫庄伯公呢?
今天偶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
濫庄位於屏東縣萬丹鄉四維村
客家人拜濫庄伯公從以下的文獻可以得到證實
(一)1997年發表「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產業與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內埔地區為例」提及:
「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竹田鄉西勢村覺善堂內之南殿仙鳳宮中所奉祀之濫濫庄福德正神香座位,為竹田鄉民將濫濫庄伯公請回奉祀。...濫濫庄福德正神與西勢村境內及源順埤、西盛、東興福德正神合祀於西勢村覺善堂。」
(二)賴旭貞在2007 年發表「在傳統與變容之間—屏北、南隆、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六龜三地客家村落的文化考察— 」提及:
「筆者於麟洛與下竹架下聚落進行祭祀調查時,麟洛居民會清楚告知他們的開基土地伯公原先是住在濫庄,而下竹架下則在祭祀用之土地伯公神牌位上直接書有「濫庄伯公」的字樣。兩者在進行祭祀時,皆會遙請濫庄伯公到臨。」
---
不過「濫濫庄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這一句話相當懸疑
因為沒有任何可以被接受的學術證據來支持這個說法
於是李國銘在2000年《屏東文獻》發表「 下淡水往事追憶」一文:
「近來,出現一種新的講法,反對濫庄是六堆發源地的假設。」
證實阿伯的懷疑已經成為一個學術命題
不過
翻閱1970 年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就會發現:
濫庄伯公被稱為「客家人的土地公廟」(也叫忠勇公廟)
證明濫庄伯公雖在福佬庄卻是客家伯公無誤
但是另一個問題卻比較嚴重
鍾壬壽寫道:「二百餘年來六堆各莊有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後來則向此地遙請降臨,亦飲水思源之意。」
這部號稱近代六堆客家的百科全書完全沒有提到「六堆發祥之地」的概念
顯然「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近年來被擴大解讀為「昔日六堆發祥之地」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如教甄考題
「客家人移民遷徒的過程中,以濫濫庄為起點,分中、北、南線三路向平埔族的土地發展,其中哪一線以「右堆」之名拓墾到高雄縣境? (A)中線 (B)北線 (C)南線 」
偶也只能尊重了
---
但是話又說回來
假如濫庄不是六堆發源地
那後來的六堆客家為何要「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呢?
這個必須從一場戰爭講起
(上集)
到底六堆客家為何要拜濫庄伯公?
要理解這個脈絡
要從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下手
那就是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
---
覺羅滿保是誰?他是1721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的閩浙總督
當然也負責所有平亂事宜
關於高屏一帶的獎賞就是「題義民效力議敘疏」的提寫來由
寫道:「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且守,誘賊至濫濫莊。彼時鍾沐純等率眾從搭樓趕赴前來,繞出賊人之後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塗定恩等率眾從東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
這場屏東平原兩萬對抗一萬二千的決戰
最後的總決戰就是在「濫濫莊」
---
而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曾提及「神豬助戰」的故事
地點也是在「濫濫莊」
「有一次在濫庄附近遭逢賊軍大隊來襲時,突然來了一群野豬,如癡如狂,用嘴用腳到處亂噴泥砂,一時灰塵矇矓,敵人無法進攻。我方乘機轉進,突襲敵人後面,乃獲大勝。事後,大家認為濫庄伯公驅使神豬前來助戰。六堆大總理即將神豬分發各堆飼養。」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
濫庄與南部客家的第一場生存戰爭從此有了連結
換言之
「濫庄伯公」是擁有實戰經驗的伯公
因此也有了「戰神」的形象
加上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紀錄濫庄伯公也叫忠勇公廟
在在顯示「濫庄伯公」具有戰爭性格
如此「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對於過去,有著感恩的心情
對於未來,能得到戰神伯公的加持,攻無不克,
這兩點才能符合時空脈絡的「濫庄伯公」崇拜
---
不過如此對六堆客家歷史重要的「濫庄伯公」
一場火災後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即使留下的影像也不太多
舊址改為北極宮奉祀玄天上帝
意外也跟清代士兵崇拜的神祇相吻合
看來「濫庄伯公」的戰力還是相當強的
(下集)
這個必須從一場戰爭講起
(上集)
到底六堆客家為何要拜濫庄伯公?
要理解這個脈絡
要從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下手
那就是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
---
覺羅滿保是誰?他是1721年臺灣發生朱一貴事件的閩浙總督
當然也負責所有平亂事宜
關於高屏一帶的獎賞就是「題義民效力議敘疏」的提寫來由
寫道:「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且守,誘賊至濫濫莊。彼時鍾沐純等率眾從搭樓趕赴前來,繞出賊人之後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塗定恩等率眾從東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
這場屏東平原兩萬對抗一萬二千的決戰
最後的總決戰就是在「濫濫莊」
---
而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曾提及「神豬助戰」的故事
地點也是在「濫濫莊」
「有一次在濫庄附近遭逢賊軍大隊來襲時,突然來了一群野豬,如癡如狂,用嘴用腳到處亂噴泥砂,一時灰塵矇矓,敵人無法進攻。我方乘機轉進,突襲敵人後面,乃獲大勝。事後,大家認為濫庄伯公驅使神豬前來助戰。六堆大總理即將神豬分發各堆飼養。」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
濫庄與南部客家的第一場生存戰爭從此有了連結
換言之
「濫庄伯公」是擁有實戰經驗的伯公
因此也有了「戰神」的形象
加上鍾壬壽編撰《六堆客家鄉土誌》紀錄濫庄伯公也叫忠勇公廟
在在顯示「濫庄伯公」具有戰爭性格
如此「打醮或其他祭祀時,必來此地迎神」
對於過去,有著感恩的心情
對於未來,能得到戰神伯公的加持,攻無不克,
這兩點才能符合時空脈絡的「濫庄伯公」崇拜
---
不過如此對六堆客家歷史重要的「濫庄伯公」
一場火災後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即使留下的影像也不太多
舊址改為北極宮奉祀玄天上帝
意外也跟清代士兵崇拜的神祇相吻合
看來「濫庄伯公」的戰力還是相當強的
(下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