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聊聊翁佳音的麻豆「碼頭說」

最近研究重點的時間軸因為轉向荷蘭時期
所以需要大量閱讀相關背景的文獻
而最重要的啟蒙者
無可諱言地,就是來自翁佳音老師
雖然我沒上過他的課,也沒有聽過他的演講
但是在部落格尊稱他「老師」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他的觀點逐漸滲透到我解讀史料的視野
從高雄文獻2018年發表的「十七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2018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發表的「荷蘭時期屏東拉美島的征討歷程」(再過兩個月應該就會出土見人)
到2019 年環境與世界研討會發表的「高雄打狗子番的歷史地理考據」(還在傷腦筋誰要收留我這篇文章)
無疑地每一篇都有他的前導視野,
言歸正傳ㄋㄟ今天聊的麻豆「碼頭說」

首先來看新聞出處
---
中華日報在2018-05-26發佈一則新聞:翁佳音:麻豆來自台語「碼頭」
裡面提到:
「二0一八台南學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廿六日在台南大學舉行,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前來分享研究心得,其中翁佳音則分享「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翁佳音表示,許多資料出台南是台灣起點,也以荷蘭人來台起算,但根據相關資料,明朝時為抓海盜,其實就清楚標示台南許多地名。而受到不同語族影響,地名也有許多變化,例如荷蘭人標示地名時,會同時以荷語、漢語標示,倒風港為麻豆港,也有人認為麻豆之名來自西拉雅語,然另有研究認為,麻豆其實是台語「碼頭」之名。
http://cdns.com.tw/news.php?n_id=1&nc_id=231944
---
我手頭沒有「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這一篇文章
但是翁佳音在2007年「臺灣史十一講」內「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曾提到:
荷蘭文獻寫得很清楚,麻豆社又名「Toukapta肚嘎不打」;新港社,又名「Tagloulou打赫魯魯」;蕭壠社,又名 「Touamimigh肚阿咪咪喝」。「肚嘎不打」、「打赫魯魯」根本不像漢語;「肚阿咪咪喝」,照西拉雅語的意思,是;在北邊的聚落。所以,顯然「麻豆」、「新港」等,應該是漢語,後者才是原住民語。

換言之,麻豆社又名「Toukapta 肚嘎不打」
這一地兩名顯然「Toukapta 肚嘎不打」才是在地用語
大家所熟悉的「麻豆」是漢語
翁佳音的說法在邏輯上是相當站得住腳
那為何「麻豆」是「碼頭」呢?
這就是翁佳音「福佬視野」的操作
(請翻前文)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_27.html
也許你不同意「麻豆」是「碼頭」
那你能說出更厲害的說法嗎?
試試看用福佬話(台語)拼拼看
說不準你能講出更勁爆的「麻豆」說法喔!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陳國川、蔡博文雙開示「地理素養怎麼考」

上次貼出陳國川老師所開示地理素養的特性
引起大家的興趣
那今天就繼續請陳國川、蔡博文兩位老師們發功
講講「地理素養怎麼考」

---
新聞背景
本中心於(2018)11月6日與7日在臺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命題精進方向研討會」,邀請全國各高中職教師報名參加,說明本中心因應108國教新課綱,對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的精進調整方向。

研討會第一天下午第一場次的社會科由大考中心黃璀娟副主任擔任主持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
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林慈淑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蔡博文教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擔任主講人,
依序說明今年社會領域各考科試題研發計畫的研發成果。

今年的兩組社會科研發團隊,分別由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與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主持,兩位教授也親自於研討會上向與會老師報告研發情形。
本年試題研發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研發單一題組中包含選擇與非選題的混合題型。
兩位教授都認同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命題應該配合新課綱精神,設計重點包括:
(1)問題情境化、
(2)以整合能力為評量重點、
(3)問題解答需要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
(4)知識的整合、
(5)學科的探究,
以及(6)社會的價值。
---
陳教授其後亦表示,素養試題應取材於有意義的生活情境或學術上問題探究的情境
用以評量學生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或應用創造等能力。
但兩位教授都提醒情境化試題需符合課綱,
可以透過課綱中的「學習表現」來確立評量目標;
課綱中的「學習內容」則用以選擇評量素材。
陳教授指出,閱讀理解、邏輯推理、圖表判讀、批判思考、歷史解釋辨析、資料證據應用等是屬於「整合能力」
這些能力將是除基本知識外,素養試題的評量重點。
針對社會合科試題,問題應設計為需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方能解答,
讓學生打破學科藩籬,同時活用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學習經驗,或運用其中兩科的學習經驗。
至於操作模式,陳教授分享其經驗。
首先各科選擇可和其他學科整合的學習表現,再根據所欲評量的學習表現,
在學習內容中搜尋合適的主題、項目和條目,作為研擬評量情境的基礎,
再據此基礎形成試題初稿。
各科研擬的初稿形成後即交給他科,他科根據初稿增加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
並再修改情境初稿和試題初稿。
三科試題初稿完成後,舉行三科聯席會議,
針對各科修改後情境及試題再整修完成試題。
完成之試題擇定學校進行施測,根據施測結果、諮詢意見,
作為下次設計試題改進的基礎。
茲舉一例題如下,除為跨領域命題,亦納入混合題型:



本題組從中南美洲國家情境入題,在共同的材料之下,
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各有圍繞該主題的試題,
且附有一題須作圖的非選擇題,成為一道跨領域的混合題組題,
不只體現了素養命題的跨領域特性,
還發揮了卷卡合一的靈活命題長處。
----------
地理科研發素養導向試題以課綱學習表現為測驗目標,以學習內容為評量重點

蔡教授接著說明地理科研發重點。
隨著資訊革新與全球化,已帶來生活環境快速變遷,
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變化,
而地理本來就是一門研究「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科學。

蔡教授表示,地理科歷來皆依據課綱研發試題,
本年度針對素養導向試題,以地理課綱的「學習表現」作為測驗目標,
亦即情境化試題中的骨幹;
以地理課綱的「學習內容」作為評量重點,即情境化試題中的血肉。
並經由小組的討論,目前暫擬未來地理科的測驗目標包括:
測驗考生地理學科的系統知識、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能以地理視野解析區域議題之能力,以及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試題取材方面,除了強調「情境入題」,
在情境設計上嘗試以重要時事議題為主,
例如:以Grab(東南亞最大的共乘服務提供者)為例,
結合臺灣新南向政策中「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試題情境素材,
測驗學生是否理解東南亞各國的地理位置,
同時思考地理位置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
此外,在整合運用能力上,
地理科一直以來就是非常強調學生需具有分析統計圖表、
判讀照片地圖以及衛星影像圖等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為了配合「卷卡合一」答題卷的研發方向,
今年地理科研發了一道混合題型的題組,
總題幹的題文設計以北極航道為主題,
在答題卷上大膽嘗試印製以「北極地區」為視角所繪製的地圖,
依序研發「擷取訊息、分析推論、廣泛理解、反思評價」四個層次的試題,
期望透過題文的設計,評量考生地理科的先備知識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達到「評量即學習」的理念,
讓學生了解全球重要的環境議題,進而關心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轉變,
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探討此一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例題如下:


試題設計是一門藝術,同時也需要兼顧閱卷的公平性。
接下來試題研發團隊會持續進行研究測試,
以施測後學生的答題狀況、問卷及學生訪談意見,
作為調整答題卷設計,修正試題文字語意或是照片、表格、圖片等非連續文本的參考。
同時,也會透過命題或閱卷工作坊與高中老師的交流機會,
就混合題型與非選擇題的內容設計,
蒐集更多意見以讓閱卷機制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