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原始並沒有「金瓶掣籤」的制度
由於清乾隆帝灑了大把銀子
在1791至1793年間發動廓爾喀戰爭
因此在活佛轉世過程取得話語權
也就是進行金瓶掣籤的權力
該權力後來分別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
今年(2019)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製作「《西藏》活佛轉世」紀錄片
發佈在1989年圓寂的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
在1995年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的金瓶掣籤過程
但是該片論及「十四世達賴從中插手干擾破壞(十一世班禪的認證過程)」
這到底在講那一件事呢?
原來
影片中金瓶掣籤被抽中的人叫做「確吉傑布」
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嘉黎縣人士
但是1995同一年遠在印度的十四世達賴喇嘛
也認證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的轉世靈童名為「更登確吉尼瑪(根敦曲吉尼瑪)」
也為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嘉黎縣人士
但是受達賴喇嘛認證後便不見行蹤
---
2006年星島新聞網曾經發佈「中國稱達賴指定的班禪尼瑪非政治犯生活正常」
指稱「國新辦說,尼瑪“並非班禪喇嘛轉世”,並說他“只不過是中國西藏民族的一個普通少年。”聲明說:“目前,他的健康狀況良好。他平凡無憂地生活,並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聲明表示:“依照其家人的意願,少年不獲安排和外國組織、媒體及其他方面見面,以避免干擾他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
Statesman News Service 在2018年發佈「11th Panchen Lama alive, receiving education: Dalai Lama」一則新聞「Tibetan spiritual leader Dalai Lama on Wednesday said 11th Panchen Lama Gedhun Choekyi Nyima “according to reliable source is alive and receiving normal education”.」
也說明「根據可靠的消息來源還活著,並接受正常教育。」
---
為何「十一世班禪」是誰這麼重要?
這將涉及未來「十五世達賴」的認證話語權由誰掌握
如此全球西藏問題專家所關注的焦點
要理解如此複雜的結構
這一切將從清代1791廓爾喀戰爭開始談起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胡煥庸線的愛恨情仇
以前大家在讀中國地理的時候
會提到「璦琿─騰衝線」
後來璦琿改名了也就更名「黑河-騰衝線」
這條線是理解中國東西兩部最容易切入的虛擬界線
創始人是胡煥庸
所以這條線也有「胡煥庸線」的說法
不過那是現在才講順口
解嚴前「胡煥庸線」絕對不會出現在任何的台灣中文書
理由很簡單
因為胡煥庸沒有跟國民政府來到台灣
但是他的同事張其昀卻來了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82.html
但是這條線偏偏又是認識中國地理相當重要的線索
而且還是中國人所提出
所以尷尬的情形出現了
張其昀與胡煥庸不僅同年
還同一個師承竺可楨
1928 年還一起編印《地理雜誌》,來刊載有關中學地理教育方面的文章
還一起校訂過教科書
如此的同窗情誼
在思想審查的那個年代
這漢賊不兩立
大概讓張其昀不知如何面對胡煥庸線
不過一切都過去了
看看現在臺灣的政治環境
也許張其昀地下有知會感嘆到底大家那個時候在瞎忙什麼「反共」不是嗎?
會提到「璦琿─騰衝線」
後來璦琿改名了也就更名「黑河-騰衝線」
這條線是理解中國東西兩部最容易切入的虛擬界線
創始人是胡煥庸
所以這條線也有「胡煥庸線」的說法
不過那是現在才講順口
解嚴前「胡煥庸線」絕對不會出現在任何的台灣中文書
理由很簡單
因為胡煥庸沒有跟國民政府來到台灣
但是他的同事張其昀卻來了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82.html
但是這條線偏偏又是認識中國地理相當重要的線索
而且還是中國人所提出
所以尷尬的情形出現了
張其昀與胡煥庸不僅同年
還同一個師承竺可楨
1928 年還一起編印《地理雜誌》,來刊載有關中學地理教育方面的文章
還一起校訂過教科書
如此的同窗情誼
在思想審查的那個年代
這漢賊不兩立
大概讓張其昀不知如何面對胡煥庸線
不過一切都過去了
看看現在臺灣的政治環境
也許張其昀地下有知會感嘆到底大家那個時候在瞎忙什麼「反共」不是嗎?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六堆謎團之江昶榮沒提六堆
在六堆的歷史裡曾經出了四個進士,
分別是黃驤雲(1801-1841)、張維垣(1827-1892)、邱國禎(1832-1900)及江昶榮(1841-1895),
要理解六堆的本質,
江昶榮的作品「謁西勢義民祠」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誰建斯亭錫此名,捐軀自昔荷恩榮,威靈合享千秋祀,忠憤難忘一代英,
長使河山成帶礪,共知鄉勇作干城,氣吞逆賊揮戈起,我粵由來大義明。
今昔民心向義同,康熙六代至咸豐,七營守土旌旗舉,兩里興師賊壘空,
烈節應編臺省誌,聖朝難泯粵人功,從今瀛海干戈靖,廟宇常新淡水東。
其中一句「七營守土旌旗舉」,
奠定「七營」的歷史凌駕於「六堆」之上,
也就是提出六堆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關鍵文本,即:
(一)前六堆時期(93 年):康熙31 年(1692)―乾隆51 年(1786);
(二)組織觀的六堆(67 年):乾隆51 年(1786)―咸豐3 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151 年)―咸豐11 年(1861)到現在。
那江昶榮到底是誰?
江昶榮生於清道光21年(1841),卒於光緒21年(1895),享年54歲。
人生重要的經歷在同治9年(1870)鄉試中舉,即29歲,
光緒9年(1883)中進士,即42歲,後遇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
光緒13年(1887) 返台,即46歲,遇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
光緒21年(1895)過世。
而「謁西勢義民祠」衍生了三個問題?
一、到底是什麼時候寫的呢?
二、為何只提咸豐?
三、為何沒有六堆?
---
關於第一題,
在梁文建2019碩論「六堆進士江昶榮及其詩文研究」中
主張該詩引用王玉輝2014博論「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的推定
認為是「光緒9年(1883) 江昶榮考上進士請假返鄉祭祖期間的作品」
其實該是在松崎仁三郎1935年的「嗚呼忠義亭」已經交代這首詩的來源
即「光緒癸未登蕊榜後歸故鄉臺南府鳳山縣下淡水恭謁欽賜忠義亭肅成二律」
「光緒癸未」就是「光緒9年(1883)」
因此王玉輝的推定是對的
---
所以懸疑的第二題就出現了
既然寫於光緒朝,為何寫「康熙六代至咸豐」?
這個不僅是個問題,而且是相當大的問題,
因為江昶榮跳過了「同治朝」
也許你會說可能是六堆沒有出堆吧?
錯!
因為在忠義亭原始的七塊牌位
皇清追封褒忠康熙六十年、雍正一十年、乾隆三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嘉慶十年、嘉慶十一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咸豐三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咸豐五年攻勦內寮十三位忠勇義士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廿六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平北六堆忠勇義士同治二年癸亥歲暨列公之神位
「為議約立石碑,永敦和好。六堆總、副理曾光祖、鍾樹齡、鍾召棠暨等建設大醮,有八老爺莊莊耆柯積善、楊媽願、賴全復暨眾等幫費醮緣,恭入義民,永結同心。倘日後賊匪擾亂,亦不得反悔,藉端致擾滋事。」
清楚的寫著「六堆總、副理曾光祖、鍾樹齡、鍾召棠暨等」
江昶榮不可能不知道有「六堆」
所以第二題與第三題的合理解釋
應該是江昶榮把「六堆」藏了起來
把南部客家的武力動員的歷史封鎖在「康熙六代至咸豐」
也就是對外宣稱「組織觀的六堆」已經結束
但是內部已經啟動的「區域觀的六堆」也就按下不表
---
至於為什麼?
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在咸豐三年(1853)寫的「諭粵民」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諭粵莊總理、義首、紳董人等知悉。爾等因逆匪滋事,協力勦辦,業經據情具奏在案。此時各屬文武及各紳董,皆請飭該莊撤堆(粵民自立各營曰堆),以安地方,無非為難民未盡歸莊起見。本司道以爾等之不即撤散,自有深意,誠恐投誠之人,存心不測,或慮在逃之犯,死灰復燃,助此聲威,仍出自始終急公向義之忱。否則,因閩莊紛紛控告,防閑報復,藉以保衛鄉莊耳。
自軍興以來,爾粵人出力已久,眾堆一日不撤,費用一日不止。閩人不靖,粵人終亦不安,若聽之不問,殊非體卹之道。查各難民男婦,進郡甚多,其中豈盡係良善?然重犯則家屬緣坐,脅從則罪人不孥,究係逼脅者多。老幼流亡,亦殊可憫。誅除叛逆,義也;安集窮民,仁也。二者不可偏廢,朝廷亦有並行不悖之政。爾粵人既助官長以立功,此時何必因難民而任咎?本司道不日親臨,爾總理等即先遵諭撤堆。俟本司道到地,或至埤城,或定適中地方來見,或必須親往爾等莊內,即先稟知無誤,本司道尚有面諭幫辦之件。閩粵皆為子民,善惡自有公論也。」
---
發佈「諭粵民」雖然江昶榮才12歲
正值習文之年
「撤堆」呼籲沒有不懂之理
「謁西勢義民祠」也就把「六堆」藏了起來
沒有白紙黑字的說法
也就是現在六堆歷史建構上的難處了
分別是黃驤雲(1801-1841)、張維垣(1827-1892)、邱國禎(1832-1900)及江昶榮(1841-1895),
要理解六堆的本質,
江昶榮的作品「謁西勢義民祠」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誰建斯亭錫此名,捐軀自昔荷恩榮,威靈合享千秋祀,忠憤難忘一代英,
長使河山成帶礪,共知鄉勇作干城,氣吞逆賊揮戈起,我粵由來大義明。
今昔民心向義同,康熙六代至咸豐,七營守土旌旗舉,兩里興師賊壘空,
烈節應編臺省誌,聖朝難泯粵人功,從今瀛海干戈靖,廟宇常新淡水東。
其中一句「七營守土旌旗舉」,
奠定「七營」的歷史凌駕於「六堆」之上,
也就是提出六堆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關鍵文本,即:
(一)前六堆時期(93 年):康熙31 年(1692)―乾隆51 年(1786);
(二)組織觀的六堆(67 年):乾隆51 年(1786)―咸豐3 年(1853);
(三)區域觀的六堆(151 年)―咸豐11 年(1861)到現在。
那江昶榮到底是誰?
江昶榮生於清道光21年(1841),卒於光緒21年(1895),享年54歲。
人生重要的經歷在同治9年(1870)鄉試中舉,即29歲,
光緒9年(1883)中進士,即42歲,後遇光緒10年(1884)清法戰爭
光緒13年(1887) 返台,即46歲,遇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
光緒21年(1895)過世。
而「謁西勢義民祠」衍生了三個問題?
一、到底是什麼時候寫的呢?
二、為何只提咸豐?
三、為何沒有六堆?
---
關於第一題,
在梁文建2019碩論「六堆進士江昶榮及其詩文研究」中
主張該詩引用王玉輝2014博論「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的推定
認為是「光緒9年(1883) 江昶榮考上進士請假返鄉祭祖期間的作品」
其實該是在松崎仁三郎1935年的「嗚呼忠義亭」已經交代這首詩的來源
即「光緒癸未登蕊榜後歸故鄉臺南府鳳山縣下淡水恭謁欽賜忠義亭肅成二律」
「光緒癸未」就是「光緒9年(1883)」
因此王玉輝的推定是對的
---
所以懸疑的第二題就出現了
既然寫於光緒朝,為何寫「康熙六代至咸豐」?
這個不僅是個問題,而且是相當大的問題,
因為江昶榮跳過了「同治朝」
也許你會說可能是六堆沒有出堆吧?
錯!
因為在忠義亭原始的七塊牌位
皇清追封褒忠康熙六十年、雍正一十年、乾隆三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嘉慶十年、嘉慶十一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咸豐三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咸豐五年攻勦內寮十三位忠勇義士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廿六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平北六堆忠勇義士同治二年癸亥歲暨列公之神位
第七塊就是「同治朝」出堆
---
當然第三題就更懸疑了,為何沒有「六堆」兩個字?
在現存同治八年的忠義亭碑,碑文寫道:「為議約立石碑,永敦和好。六堆總、副理曾光祖、鍾樹齡、鍾召棠暨等建設大醮,有八老爺莊莊耆柯積善、楊媽願、賴全復暨眾等幫費醮緣,恭入義民,永結同心。倘日後賊匪擾亂,亦不得反悔,藉端致擾滋事。」
清楚的寫著「六堆總、副理曾光祖、鍾樹齡、鍾召棠暨等」
江昶榮不可能不知道有「六堆」
所以第二題與第三題的合理解釋
應該是江昶榮把「六堆」藏了起來
把南部客家的武力動員的歷史封鎖在「康熙六代至咸豐」
也就是對外宣稱「組織觀的六堆」已經結束
但是內部已經啟動的「區域觀的六堆」也就按下不表
---
至於為什麼?
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在咸豐三年(1853)寫的「諭粵民」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諭粵莊總理、義首、紳董人等知悉。爾等因逆匪滋事,協力勦辦,業經據情具奏在案。此時各屬文武及各紳董,皆請飭該莊撤堆(粵民自立各營曰堆),以安地方,無非為難民未盡歸莊起見。本司道以爾等之不即撤散,自有深意,誠恐投誠之人,存心不測,或慮在逃之犯,死灰復燃,助此聲威,仍出自始終急公向義之忱。否則,因閩莊紛紛控告,防閑報復,藉以保衛鄉莊耳。
自軍興以來,爾粵人出力已久,眾堆一日不撤,費用一日不止。閩人不靖,粵人終亦不安,若聽之不問,殊非體卹之道。查各難民男婦,進郡甚多,其中豈盡係良善?然重犯則家屬緣坐,脅從則罪人不孥,究係逼脅者多。老幼流亡,亦殊可憫。誅除叛逆,義也;安集窮民,仁也。二者不可偏廢,朝廷亦有並行不悖之政。爾粵人既助官長以立功,此時何必因難民而任咎?本司道不日親臨,爾總理等即先遵諭撤堆。俟本司道到地,或至埤城,或定適中地方來見,或必須親往爾等莊內,即先稟知無誤,本司道尚有面諭幫辦之件。閩粵皆為子民,善惡自有公論也。」
---
發佈「諭粵民」雖然江昶榮才12歲
正值習文之年
「撤堆」呼籲沒有不懂之理
「謁西勢義民祠」也就把「六堆」藏了起來
沒有白紙黑字的說法
也就是現在六堆歷史建構上的難處了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之1 乾隆帝與金瓶掣籤
四個月前,台灣有政治人物問達賴喇嘛,
「台灣有沒有可能成為轉世地點」
達賴喇嘛回答,「當然有可能,只要是佛教的國家都有可能。」
也許這則新聞在台灣雜大的資料庫裡
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
但是「轉世」這個問題相信在未來的歲月
會隨著時間的到來越來越急迫而被為人所討論
它不單單觸及宗教文化,更涉及主權認同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
這是一個很好在歷史地理學切進地緣政治學發揮的議題
未來可以跟大家慢慢的聊
今天先介紹一個專有名詞-金瓶掣籤
---
維基百科的簡要介紹寫著:
「金瓶掣籤(藏語:གསེར་བུམ་སྐྲུག་པ,威利:gser bum skrug pa),又稱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傳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
而抽籤這個動作
就是未來地緣政治攻防的焦點
誰可以決定「抽籤」?或是誰可以決定「不抽籤」?
---
這個矛盾在2007年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發佈《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
正式搬上台面
因為第八條明白寫著:「歷史上經金瓶掣簽認定的活佛,其轉世靈童認定實行金瓶掣簽」
導致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及本教之宗教領袖、西藏流亡政府宗教與文化部
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指稱:
「上述文件稱『歷史上經金瓶掣簽認定的活佛,其轉世靈童認定實行金瓶掣簽』。表現了中國政府對宗教選擇性利用的企圖。例如,在認定班禪喇嘛問題上,中國政府就完全是根據政治需要,做出前後矛盾的決定。在認定第九世班禪喇嘛的轉世靈童時,極力反對金瓶掣簽;而在尋訪第十世班禪喇嘛的轉世靈童時,雖然通過傳統宗教儀軌已經完成轉世靈童的確認,但中國政府卻以政治原因強令進行金瓶掣簽,在金瓶掣簽過程中不遵循傳統宗教儀軌,隨心所欲地指定候選靈童(而不是將所有尋獲的靈童都納入金瓶掣簽的候選人名單中),甚至暗中做手腳等,全然不顧宗教、傳統和歷史習慣,更談不上最起碼的品行高尚或對信仰的尊重。」
而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關於轉世的公開聲明中
曾談及「金瓶掣籤」:
「西元1791至1793年之間,廓爾喀(尼泊爾)軍隊入侵西藏,當時,西藏政府請求滿清政府派兵支援;驅逐廓爾喀軍隊之後,滿清官兵以完善西藏行政為藉口,制定所謂的《二十九條章程》,要求以“金瓶掣簽”認定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和其他呼圖克圖的轉世。八世達賴喇嘛江白嘉措還特別著述金瓶掣簽的修法儀軌。然而,透過金瓶掣簽認證的只有幾位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以及部分其他喇嘛。即使頒佈這樣的規則,第九世、十三世,以及十四世達賴喇嘛均未通過金瓶掣簽;十世達賴喇嘛的認定,也未經過金瓶掣簽,但為了照顧滿清政府的面子,對外宣佈以金瓶掣簽認證的消息。」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692
---
顯然「金瓶掣籤」會成為攻防的焦點
源自於「自主性」與否的討論
這個制度的來自於清乾隆王朝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第一條就是
「(一)大皇帝特賜一金瓶,今後遇到尋認靈童時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簽牌上,放進瓶內,由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掣籤認定。」
而乾隆五十有七年乾隆帝寫「喇嘛說」更清楚寫著其功能:
「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籤以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
顯然「金瓶掣籤」的宗教儀式
並非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而是清乾隆朝才加上去的
那西藏為何願意接受這個喪失宗教自主性的儀式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到乾隆十大武功
《清史稿》中記述耗費「一千有五十二萬兩」的第十條「再平廓爾喀」之役
「台灣有沒有可能成為轉世地點」
達賴喇嘛回答,「當然有可能,只要是佛教的國家都有可能。」
也許這則新聞在台灣雜大的資料庫裡
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
但是「轉世」這個問題相信在未來的歲月
會隨著時間的到來越來越急迫而被為人所討論
它不單單觸及宗教文化,更涉及主權認同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力
這是一個很好在歷史地理學切進地緣政治學發揮的議題
未來可以跟大家慢慢的聊
今天先介紹一個專有名詞-金瓶掣籤
---
維基百科的簡要介紹寫著:
「金瓶掣籤(藏語:གསེར་བུམ་སྐྲུག་པ,威利:gser bum skrug pa),又稱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傳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
而抽籤這個動作
就是未來地緣政治攻防的焦點
誰可以決定「抽籤」?或是誰可以決定「不抽籤」?
---
這個矛盾在2007年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發佈《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
正式搬上台面
因為第八條明白寫著:「歷史上經金瓶掣簽認定的活佛,其轉世靈童認定實行金瓶掣簽」
導致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及本教之宗教領袖、西藏流亡政府宗教與文化部
立即發表聯合聲明指稱:
「上述文件稱『歷史上經金瓶掣簽認定的活佛,其轉世靈童認定實行金瓶掣簽』。表現了中國政府對宗教選擇性利用的企圖。例如,在認定班禪喇嘛問題上,中國政府就完全是根據政治需要,做出前後矛盾的決定。在認定第九世班禪喇嘛的轉世靈童時,極力反對金瓶掣簽;而在尋訪第十世班禪喇嘛的轉世靈童時,雖然通過傳統宗教儀軌已經完成轉世靈童的確認,但中國政府卻以政治原因強令進行金瓶掣簽,在金瓶掣簽過程中不遵循傳統宗教儀軌,隨心所欲地指定候選靈童(而不是將所有尋獲的靈童都納入金瓶掣簽的候選人名單中),甚至暗中做手腳等,全然不顧宗教、傳統和歷史習慣,更談不上最起碼的品行高尚或對信仰的尊重。」
而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關於轉世的公開聲明中
曾談及「金瓶掣籤」:
「西元1791至1793年之間,廓爾喀(尼泊爾)軍隊入侵西藏,當時,西藏政府請求滿清政府派兵支援;驅逐廓爾喀軍隊之後,滿清官兵以完善西藏行政為藉口,制定所謂的《二十九條章程》,要求以“金瓶掣簽”認定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和其他呼圖克圖的轉世。八世達賴喇嘛江白嘉措還特別著述金瓶掣簽的修法儀軌。然而,透過金瓶掣簽認證的只有幾位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以及部分其他喇嘛。即使頒佈這樣的規則,第九世、十三世,以及十四世達賴喇嘛均未通過金瓶掣簽;十世達賴喇嘛的認定,也未經過金瓶掣簽,但為了照顧滿清政府的面子,對外宣佈以金瓶掣簽認證的消息。」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692
---
顯然「金瓶掣籤」會成為攻防的焦點
源自於「自主性」與否的討論
這個制度的來自於清乾隆王朝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第一條就是
「(一)大皇帝特賜一金瓶,今後遇到尋認靈童時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簽牌上,放進瓶內,由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掣籤認定。」
而乾隆五十有七年乾隆帝寫「喇嘛說」更清楚寫著其功能:
「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籤以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
顯然「金瓶掣籤」的宗教儀式
並非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而是清乾隆朝才加上去的
那西藏為何願意接受這個喪失宗教自主性的儀式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到乾隆十大武功
《清史稿》中記述耗費「一千有五十二萬兩」的第十條「再平廓爾喀」之役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聊聊翁佳音的麻豆「碼頭說」
最近研究重點的時間軸因為轉向荷蘭時期
所以需要大量閱讀相關背景的文獻
而最重要的啟蒙者
無可諱言地,就是來自翁佳音老師
雖然我沒上過他的課,也沒有聽過他的演講
但是在部落格尊稱他「老師」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他的觀點逐漸滲透到我解讀史料的視野
從高雄文獻2018年發表的「十七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2018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發表的「荷蘭時期屏東拉美島的征討歷程」(再過兩個月應該就會出土見人)
到2019 年環境與世界研討會發表的「高雄打狗子番的歷史地理考據」(還在傷腦筋誰要收留我這篇文章)
無疑地每一篇都有他的前導視野,
言歸正傳ㄋㄟ今天聊的麻豆「碼頭說」
首先來看新聞出處
「二0一八台南學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廿六日在台南大學舉行,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前來分享研究心得,其中翁佳音則分享「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翁佳音表示,許多資料出台南是台灣起點,也以荷蘭人來台起算,但根據相關資料,明朝時為抓海盜,其實就清楚標示台南許多地名。而受到不同語族影響,地名也有許多變化,例如荷蘭人標示地名時,會同時以荷語、漢語標示,倒風港為麻豆港,也有人認為麻豆之名來自西拉雅語,然另有研究認為,麻豆其實是台語「碼頭」之名。
http://cdns.com.tw/news.php?n_id=1&nc_id=231944
---
我手頭沒有「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這一篇文章
但是翁佳音在2007年「臺灣史十一講」內「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曾提到:
「荷蘭文獻寫得很清楚,麻豆社又名「Toukapta肚嘎不打」;新港社,又名「Tagloulou打赫魯魯」;蕭壠社,又名 「Touamimigh肚阿咪咪喝」。「肚嘎不打」、「打赫魯魯」根本不像漢語;「肚阿咪咪喝」,照西拉雅語的意思,是;在北邊的聚落。所以,顯然「麻豆」、「新港」等,應該是漢語,後者才是原住民語。」
換言之,麻豆社又名「Toukapta 肚嘎不打」
這一地兩名顯然「Toukapta 肚嘎不打」才是在地用語
大家所熟悉的「麻豆」是漢語
翁佳音的說法在邏輯上是相當站得住腳
那為何「麻豆」是「碼頭」呢?
這就是翁佳音「福佬視野」的操作
(請翻前文)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_27.html
也許你不同意「麻豆」是「碼頭」
那你能說出更厲害的說法嗎?
試試看用福佬話(台語)拼拼看
說不準你能講出更勁爆的「麻豆」說法喔!
所以需要大量閱讀相關背景的文獻
而最重要的啟蒙者
無可諱言地,就是來自翁佳音老師
雖然我沒上過他的課,也沒有聽過他的演講
但是在部落格尊稱他「老師」一點也不為過
因為他的觀點逐漸滲透到我解讀史料的視野
從高雄文獻2018年發表的「十七世紀高雄搭加里揚地域的重構」
2018年南台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發表的「荷蘭時期屏東拉美島的征討歷程」(再過兩個月應該就會出土見人)
到2019 年環境與世界研討會發表的「高雄打狗子番的歷史地理考據」(還在傷腦筋誰要收留我這篇文章)
無疑地每一篇都有他的前導視野,
言歸正傳ㄋㄟ今天聊的麻豆「碼頭說」
首先來看新聞出處
---
中華日報在2018-05-26發佈一則新聞:翁佳音:麻豆來自台語「碼頭」
裡面提到:「二0一八台南學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廿六日在台南大學舉行,邀請許多專家學者前來分享研究心得,其中翁佳音則分享「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翁佳音表示,許多資料出台南是台灣起點,也以荷蘭人來台起算,但根據相關資料,明朝時為抓海盜,其實就清楚標示台南許多地名。而受到不同語族影響,地名也有許多變化,例如荷蘭人標示地名時,會同時以荷語、漢語標示,倒風港為麻豆港,也有人認為麻豆之名來自西拉雅語,然另有研究認為,麻豆其實是台語「碼頭」之名。
http://cdns.com.tw/news.php?n_id=1&nc_id=231944
---
我手頭沒有「台南地名的歷史再思考」這一篇文章
但是翁佳音在2007年「臺灣史十一講」內「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曾提到:
「荷蘭文獻寫得很清楚,麻豆社又名「Toukapta肚嘎不打」;新港社,又名「Tagloulou打赫魯魯」;蕭壠社,又名 「Touamimigh肚阿咪咪喝」。「肚嘎不打」、「打赫魯魯」根本不像漢語;「肚阿咪咪喝」,照西拉雅語的意思,是;在北邊的聚落。所以,顯然「麻豆」、「新港」等,應該是漢語,後者才是原住民語。」
換言之,麻豆社又名「Toukapta 肚嘎不打」
這一地兩名顯然「Toukapta 肚嘎不打」才是在地用語
大家所熟悉的「麻豆」是漢語
翁佳音的說法在邏輯上是相當站得住腳
那為何「麻豆」是「碼頭」呢?
這就是翁佳音「福佬視野」的操作
(請翻前文)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_27.html
也許你不同意「麻豆」是「碼頭」
那你能說出更厲害的說法嗎?
試試看用福佬話(台語)拼拼看
說不準你能講出更勁爆的「麻豆」說法喔!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陳國川、蔡博文雙開示「地理素養怎麼考」
上次貼出陳國川老師所開示地理素養的特性
引起大家的興趣
那今天就繼續請陳國川、蔡博文兩位老師們發功
講講「地理素養怎麼考」
---
新聞背景
本中心於(2018)11月6日與7日在臺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命題精進方向研討會」,邀請全國各高中職教師報名參加,說明本中心因應108國教新課綱,對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的精進調整方向。
研討會第一天下午第一場次的社會科由大考中心黃璀娟副主任擔任主持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
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林慈淑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蔡博文教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擔任主講人,
依序說明今年社會領域各考科試題研發計畫的研發成果。
今年的兩組社會科研發團隊,分別由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與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主持,兩位教授也親自於研討會上向與會老師報告研發情形。
本年試題研發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研發單一題組中包含選擇與非選題的混合題型。
兩位教授都認同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命題應該配合新課綱精神,設計重點包括:
(1)問題情境化、
(2)以整合能力為評量重點、
(3)問題解答需要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
(4)知識的整合、
(5)學科的探究,
以及(6)社會的價值。
---
陳教授其後亦表示,素養試題應取材於有意義的生活情境或學術上問題探究的情境,
用以評量學生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或應用創造等能力。
但兩位教授都提醒情境化試題需符合課綱,
可以透過課綱中的「學習表現」來確立評量目標;
課綱中的「學習內容」則用以選擇評量素材。
陳教授指出,閱讀理解、邏輯推理、圖表判讀、批判思考、歷史解釋辨析、資料證據應用等是屬於「整合能力」,
這些能力將是除基本知識外,素養試題的評量重點。
針對社會合科試題,問題應設計為需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方能解答,
讓學生打破學科藩籬,同時活用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學習經驗,或運用其中兩科的學習經驗。
至於操作模式,陳教授分享其經驗。
首先各科選擇可和其他學科整合的學習表現,再根據所欲評量的學習表現,
在學習內容中搜尋合適的主題、項目和條目,作為研擬評量情境的基礎,
再據此基礎形成試題初稿。
各科研擬的初稿形成後即交給他科,他科根據初稿增加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
並再修改情境初稿和試題初稿。
三科試題初稿完成後,舉行三科聯席會議,
針對各科修改後情境及試題再整修完成試題。
完成之試題擇定學校進行施測,根據施測結果、諮詢意見,
作為下次設計試題改進的基礎。
茲舉一例題如下,除為跨領域命題,亦納入混合題型:
本題組從中南美洲國家情境入題,在共同的材料之下,
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各有圍繞該主題的試題,
且附有一題須作圖的非選擇題,成為一道跨領域的混合題組題,
不只體現了素養命題的跨領域特性,
還發揮了卷卡合一的靈活命題長處。
----------
地理科研發素養導向試題以課綱學習表現為測驗目標,以學習內容為評量重點
蔡教授接著說明地理科研發重點。
隨著資訊革新與全球化,已帶來生活環境快速變遷,
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變化,
而地理本來就是一門研究「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科學。
蔡教授表示,地理科歷來皆依據課綱研發試題,
本年度針對素養導向試題,以地理課綱的「學習表現」作為測驗目標,
亦即情境化試題中的骨幹;
以地理課綱的「學習內容」作為評量重點,即情境化試題中的血肉。
並經由小組的討論,目前暫擬未來地理科的測驗目標包括:
測驗考生地理學科的系統知識、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能以地理視野解析區域議題之能力,以及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試題取材方面,除了強調「情境入題」,
在情境設計上嘗試以重要時事議題為主,
例如:以Grab(東南亞最大的共乘服務提供者)為例,
結合臺灣新南向政策中「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試題情境素材,
測驗學生是否理解東南亞各國的地理位置,
同時思考地理位置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
此外,在整合運用能力上,
地理科一直以來就是非常強調學生需具有分析統計圖表、
判讀照片地圖以及衛星影像圖等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為了配合「卷卡合一」答題卷的研發方向,
今年地理科研發了一道混合題型的題組,
總題幹的題文設計以北極航道為主題,
在答題卷上大膽嘗試印製以「北極地區」為視角所繪製的地圖,
依序研發「擷取訊息、分析推論、廣泛理解、反思評價」四個層次的試題,
期望透過題文的設計,評量考生地理科的先備知識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達到「評量即學習」的理念,
讓學生了解全球重要的環境議題,進而關心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轉變,
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探討此一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例題如下:
試題設計是一門藝術,同時也需要兼顧閱卷的公平性。
接下來試題研發團隊會持續進行研究測試,
以施測後學生的答題狀況、問卷及學生訪談意見,
作為調整答題卷設計,修正試題文字語意或是照片、表格、圖片等非連續文本的參考。
同時,也會透過命題或閱卷工作坊與高中老師的交流機會,
就混合題型與非選擇題的內容設計,
蒐集更多意見以讓閱卷機制更為完善。
引起大家的興趣
那今天就繼續請陳國川、蔡博文兩位老師們發功
講講「地理素養怎麼考」
---
新聞背景
本中心於(2018)11月6日與7日在臺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命題精進方向研討會」,邀請全國各高中職教師報名參加,說明本中心因應108國教新課綱,對111 年大學入學考試的精進調整方向。
研討會第一天下午第一場次的社會科由大考中心黃璀娟副主任擔任主持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
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林慈淑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蔡博文教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茂桂教授擔任主講人,
依序說明今年社會領域各考科試題研發計畫的研發成果。
今年的兩組社會科研發團隊,分別由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董秀蘭教授與地理學系陳國川教授主持,兩位教授也親自於研討會上向與會老師報告研發情形。
本年試題研發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研發單一題組中包含選擇與非選題的混合題型。
兩位教授都認同社會領域素養導向命題應該配合新課綱精神,設計重點包括:
(1)問題情境化、
(2)以整合能力為評量重點、
(3)問題解答需要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
(4)知識的整合、
(5)學科的探究,
以及(6)社會的價值。
---
陳教授其後亦表示,素養試題應取材於有意義的生活情境或學術上問題探究的情境,
用以評量學生對於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或應用創造等能力。
但兩位教授都提醒情境化試題需符合課綱,
可以透過課綱中的「學習表現」來確立評量目標;
課綱中的「學習內容」則用以選擇評量素材。
陳教授指出,閱讀理解、邏輯推理、圖表判讀、批判思考、歷史解釋辨析、資料證據應用等是屬於「整合能力」,
這些能力將是除基本知識外,素養試題的評量重點。
針對社會合科試題,問題應設計為需跨領域或跨學科的思維方能解答,
讓學生打破學科藩籬,同時活用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的學習經驗,或運用其中兩科的學習經驗。
至於操作模式,陳教授分享其經驗。
首先各科選擇可和其他學科整合的學習表現,再根據所欲評量的學習表現,
在學習內容中搜尋合適的主題、項目和條目,作為研擬評量情境的基礎,
再據此基礎形成試題初稿。
各科研擬的初稿形成後即交給他科,他科根據初稿增加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
並再修改情境初稿和試題初稿。
三科試題初稿完成後,舉行三科聯席會議,
針對各科修改後情境及試題再整修完成試題。
完成之試題擇定學校進行施測,根據施測結果、諮詢意見,
作為下次設計試題改進的基礎。
茲舉一例題如下,除為跨領域命題,亦納入混合題型:
本題組從中南美洲國家情境入題,在共同的材料之下,
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各有圍繞該主題的試題,
且附有一題須作圖的非選擇題,成為一道跨領域的混合題組題,
不只體現了素養命題的跨領域特性,
還發揮了卷卡合一的靈活命題長處。
----------
地理科研發素養導向試題以課綱學習表現為測驗目標,以學習內容為評量重點
蔡教授接著說明地理科研發重點。
隨著資訊革新與全球化,已帶來生活環境快速變遷,
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變化,
而地理本來就是一門研究「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科學。
蔡教授表示,地理科歷來皆依據課綱研發試題,
本年度針對素養導向試題,以地理課綱的「學習表現」作為測驗目標,
亦即情境化試題中的骨幹;
以地理課綱的「學習內容」作為評量重點,即情境化試題中的血肉。
並經由小組的討論,目前暫擬未來地理科的測驗目標包括:
測驗考生地理學科的系統知識、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能以地理視野解析區域議題之能力,以及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試題取材方面,除了強調「情境入題」,
在情境設計上嘗試以重要時事議題為主,
例如:以Grab(東南亞最大的共乘服務提供者)為例,
結合臺灣新南向政策中「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試題情境素材,
測驗學生是否理解東南亞各國的地理位置,
同時思考地理位置與經濟活動的關聯性。
此外,在整合運用能力上,
地理科一直以來就是非常強調學生需具有分析統計圖表、
判讀照片地圖以及衛星影像圖等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為了配合「卷卡合一」答題卷的研發方向,
今年地理科研發了一道混合題型的題組,
總題幹的題文設計以北極航道為主題,
在答題卷上大膽嘗試印製以「北極地區」為視角所繪製的地圖,
依序研發「擷取訊息、分析推論、廣泛理解、反思評價」四個層次的試題,
期望透過題文的設計,評量考生地理科的先備知識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達到「評量即學習」的理念,
讓學生了解全球重要的環境議題,進而關心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轉變,
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探討此一與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例題如下:
試題設計是一門藝術,同時也需要兼顧閱卷的公平性。
接下來試題研發團隊會持續進行研究測試,
以施測後學生的答題狀況、問卷及學生訪談意見,
作為調整答題卷設計,修正試題文字語意或是照片、表格、圖片等非連續文本的參考。
同時,也會透過命題或閱卷工作坊與高中老師的交流機會,
就混合題型與非選擇題的內容設計,
蒐集更多意見以讓閱卷機制更為完善。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陳國川老師開示「地理素養」
今年下半年台灣教育界的大事
就是108課綱的教材正式啟動了
而其中最大受人矚目的問題
那就是「什麼是素養」
因為時空因緣我退出地理教科書編修
加上小朋友還有些年才會遇到
所以對於「地理素養」的理解也就擱了下來
不過其他一線的地理老師就沒有這麼悠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我找到陳國川老師在106 年7 月4 日曾於教育廣播電台的開示
算是相當精準地介紹何謂「地理素養」
以下就跟大家分享
---
教育廣播電台106 年7 月4 日專訪
蕭曼屏:
接下來我們請教地理科的部分,請教陳教授,我們先從重要的特色來跟我們說明一下。
陳國川副召集人:
這次地理科的課綱,最主要的他有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就是國高中明顯區隔,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課程設計是比較精簡而且彈性開放。
我解釋一下具體和抽象之間的差別,在具體上,國中的部分以環境系統、區域特色和全球關聯來架構他的學習內容。
因為在國中的心智發展能力階段,是處於具體運思到形式運思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把這三個地理的核心素養,具體的建構在臺灣跟世界主要區域上,透過具體區域舞台學習ㄧ些重要的概念,然後再引導學生使用這些概念學習重要議題的理解和解釋。比如在國中部分就透過文化的地名議題和日常生活碰到的食安議題,從人地的角度來看,企圖解決剛剛也提到未來環境永續的面向的發展。
再進一步到高中部分,屬於比較抽象概念,透過地理技能,地理技能最主要是包括圖像技能、地圖技能來有GIS的技能等等,還有地理系統,從系統角度來討論地表上自然跟人文的現象,培養系統思維,到地理視野,就是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地表上各區域間他面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內涵,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跟過去最大的區別,在於過去完全是以區域現象為學習主體,轉變為區域問題的理解跟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進一步培養邏輯思維的概念。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整個學習內容上,剛剛提到精簡並彈性開放,精簡就是減量,彈性開放就是提供他的方向,而不像過去規定你要學甚麼,那些具體內容。他主要的目的 還
同時兼具讓教師或者是教材的編撰者,他的自由度提高,並且許多的提示,這些方向還用問句來敘述,在這樣子的基礎上,技術型高中跟綜合型高中也朝這個方向,只是它的內容更減少一點。那在這樣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他的選修課程,選修的課程就配合大學的進路、社會的議題、職涯的發展、研究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是第一個主要的特色。
第二個特色,不管是國中、普通型高中、技術型高中還是綜合型高中,我們在學習內容裡面都提出了探究活動,這個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了設計素養導向教學的提示,並且提供了小組合作學習、跨領域學習 的空間,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這樣做。
第三,在國中或者是高中、技術型高中都一樣,每學期或每學年會設計一個田野實察,他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勵走出教室,從事團隊合作,透過這種方式學習如何自主學習,如果透過小組合作來培養,因為我們知道未來是團隊的精神最重要。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學習項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條目叫做探究活動,這個探究活動就是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參考探究活動提出問題,在上課之前提出這個問題。
我舉一個例子,過去我們強調的引起學習動機,很多都是很多都是透過聲光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現在我們是要以問題意識作為 引起動機的主體。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探討能源問題的時候,我們現在面臨的能源問題是什摩?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探討能源問題的時候,我們現在面臨的能源問題是什摩?我們要節約能源,老師可以提出這樣子的問題,物理科學到能量不滅定律,那能我們要節約能源,老師可以提出這樣子的問題,物理科學到能量不滅定律,那能源為什麼會消失?如果物理科的能量不滅定律是成立的,那我們為什麼要節約能源為什麼會消失?如果物理科的能量不滅定律是成立的,那我們為什麼要節約能源?接下來我們就討論能源的分布、源?接下來我們就討論能源的分布、能源的分配、能源循環過程的時間,這就是能源的分配、能源循環過程的時間,這就是未來我們要強調的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過程當中,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就未來我們要強調的重點,解決這個問題。在這過程當中,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就能源的分布在哪裡,能源的交易在哪裡等等,現在你要考慮能源問題的時候不是能源的分布在哪裡,能源的交易在哪裡等等,現在你要考慮能源問題的時候不是只有地理學的知識,還有許多包括物理學的知識,就是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只有地理學的知識,還有許多包括物理學的知識,就是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
透過問題意識培養學生透過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是是從整體角度思考問題並從整體角度提出解決問題從整體角度思考問題並從整體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當然可能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有時候會覺得學生提出來的解決問的策略。當然可能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有時候會覺得學生提出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夠完整,但我們的重點不在提出完整的策略,而是培養這樣子的思考題的策略不夠完整,但我們的重點不在提出完整的策略,而是培養這樣子的思考模式,所以培養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是未來在教學上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提示模式,所以培養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是未來在教學上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提示都在探究活動,每一個條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探究活動。
都在探究活動,每一個條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探究活動。教師不一定是教師不一定是根據這個根據這個照照本宣科,但它是一個提示、啟發,我可以根據這個本宣科,但它是一個提示、啟發,我可以根據這個,然後,然後提出提出一個一個問題問題來。最主來。最主要的態度就是要開放胸襟,要跟其他學科領域相互共同備課,有機會的話可以跟要的態度就是要開放胸襟,要跟其他學科領域相互共同備課,有機會的話可以跟人家相互協同教學,這人家相互協同教學,這個會有困難,我們知道在現場裡面,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個會有困難,我們知道在現場裡面,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本位,每一個學科老師都有他的本位,但是即使別的學科老師他的本位強,我們本位,每一個學科老師都有他的本位,但是即使別的學科老師他的本位強,我們作為一個地理科的老師也要有開放的胸襟,主動跟人家聯繫,大家一起來協同,作為一個地理科的老師也要有開放的胸襟,主動跟人家聯繫,大家一起來協同,因為我們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更好,而不是我這個學科要怎麼樣。因為我們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更好,而不是我這個學科要怎麼樣。
蕭曼屏:
陳教授要做補充嗎?關於地理科的部分。
陳國川副召集人:
地理科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從社會領域整體的角度出發,我們體認到學校要上地理課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要培養地理學家。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國小、國中、高中一體連續下來,從最具體的社區生活,到具體的地方特色,到高中的問題發現及解決,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使過去常常被詬病的重覆學習問題得以解決。
第二個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是,我們在架構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的時候,是從歷史、地理、公民三個學科互補的角度,三科整體考量讓整個學習內容在減少學分的情況下減量,解決了過去強調取材週全而引發分量過多的問題。
第三個也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不再是高中是高中,職業學校是職業學校,綜合高中是綜合高中,現在也是三種類型的學校一起來考量,雖然上課時數不同,分量有減量,但基本精神通通一起考量進去,比以前更加重視佔有一定人數的技綜高學生。最後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我們都是以問題為導向,所以每一個學習的項目都有一個探究活動,透過探究活動作為史地公三科互補的一個平台,提供這樣子的一個機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
就是108課綱的教材正式啟動了
而其中最大受人矚目的問題
那就是「什麼是素養」
因為時空因緣我退出地理教科書編修
加上小朋友還有些年才會遇到
所以對於「地理素養」的理解也就擱了下來
不過其他一線的地理老師就沒有這麼悠哉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我找到陳國川老師在106 年7 月4 日曾於教育廣播電台的開示
算是相當精準地介紹何謂「地理素養」
以下就跟大家分享
---
教育廣播電台106 年7 月4 日專訪
蕭曼屏:
接下來我們請教地理科的部分,請教陳教授,我們先從重要的特色來跟我們說明一下。
陳國川副召集人:
這次地理科的課綱,最主要的他有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就是國高中明顯區隔,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課程設計是比較精簡而且彈性開放。
我解釋一下具體和抽象之間的差別,在具體上,國中的部分以環境系統、區域特色和全球關聯來架構他的學習內容。
因為在國中的心智發展能力階段,是處於具體運思到形式運思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把這三個地理的核心素養,具體的建構在臺灣跟世界主要區域上,透過具體區域舞台學習ㄧ些重要的概念,然後再引導學生使用這些概念學習重要議題的理解和解釋。比如在國中部分就透過文化的地名議題和日常生活碰到的食安議題,從人地的角度來看,企圖解決剛剛也提到未來環境永續的面向的發展。
再進一步到高中部分,屬於比較抽象概念,透過地理技能,地理技能最主要是包括圖像技能、地圖技能來有GIS的技能等等,還有地理系統,從系統角度來討論地表上自然跟人文的現象,培養系統思維,到地理視野,就是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地表上各區域間他面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內涵,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跟過去最大的區別,在於過去完全是以區域現象為學習主體,轉變為區域問題的理解跟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進一步培養邏輯思維的概念。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在整個學習內容上,剛剛提到精簡並彈性開放,精簡就是減量,彈性開放就是提供他的方向,而不像過去規定你要學甚麼,那些具體內容。他主要的目的 還
同時兼具讓教師或者是教材的編撰者,他的自由度提高,並且許多的提示,這些方向還用問句來敘述,在這樣子的基礎上,技術型高中跟綜合型高中也朝這個方向,只是它的內容更減少一點。那在這樣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他的選修課程,選修的課程就配合大學的進路、社會的議題、職涯的發展、研究的方法,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是第一個主要的特色。
第二個特色,不管是國中、普通型高中、技術型高中還是綜合型高中,我們在學習內容裡面都提出了探究活動,這個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了設計素養導向教學的提示,並且提供了小組合作學習、跨領域學習 的空間,有機會,有時間,他就可以這樣做。
第三,在國中或者是高中、技術型高中都一樣,每學期或每學年會設計一個田野實察,他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勵走出教室,從事團隊合作,透過這種方式學習如何自主學習,如果透過小組合作來培養,因為我們知道未來是團隊的精神最重要。
所以我們在每一個學習項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條目叫做探究活動,這個探究活動就是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參考探究活動提出問題,在上課之前提出這個問題。
我舉一個例子,過去我們強調的引起學習動機,很多都是很多都是透過聲光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現在我們是要以問題意識作為 引起動機的主體。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探討能源問題的時候,我們現在面臨的能源問題是什摩?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要探討能源問題的時候,我們現在面臨的能源問題是什摩?我們要節約能源,老師可以提出這樣子的問題,物理科學到能量不滅定律,那能我們要節約能源,老師可以提出這樣子的問題,物理科學到能量不滅定律,那能源為什麼會消失?如果物理科的能量不滅定律是成立的,那我們為什麼要節約能源為什麼會消失?如果物理科的能量不滅定律是成立的,那我們為什麼要節約能源?接下來我們就討論能源的分布、源?接下來我們就討論能源的分布、能源的分配、能源循環過程的時間,這就是能源的分配、能源循環過程的時間,這就是未來我們要強調的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過程當中,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就未來我們要強調的重點,解決這個問題。在這過程當中,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就能源的分布在哪裡,能源的交易在哪裡等等,現在你要考慮能源問題的時候不是能源的分布在哪裡,能源的交易在哪裡等等,現在你要考慮能源問題的時候不是只有地理學的知識,還有許多包括物理學的知識,就是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只有地理學的知識,還有許多包括物理學的知識,就是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
透過問題意識培養學生透過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是是從整體角度思考問題並從整體角度提出解決問題從整體角度思考問題並從整體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當然可能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有時候會覺得學生提出來的解決問的策略。當然可能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有時候會覺得學生提出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夠完整,但我們的重點不在提出完整的策略,而是培養這樣子的思考題的策略不夠完整,但我們的重點不在提出完整的策略,而是培養這樣子的思考模式,所以培養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是未來在教學上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提示模式,所以培養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是未來在教學上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提示都在探究活動,每一個條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探究活動。
都在探究活動,每一個條目底下都會有一個探究活動。教師不一定是教師不一定是根據這個根據這個照照本宣科,但它是一個提示、啟發,我可以根據這個本宣科,但它是一個提示、啟發,我可以根據這個,然後,然後提出提出一個一個問題問題來。最主來。最主要的態度就是要開放胸襟,要跟其他學科領域相互共同備課,有機會的話可以跟要的態度就是要開放胸襟,要跟其他學科領域相互共同備課,有機會的話可以跟人家相互協同教學,這人家相互協同教學,這個會有困難,我們知道在現場裡面,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個會有困難,我們知道在現場裡面,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本位,每一個學科老師都有他的本位,但是即使別的學科老師他的本位強,我們本位,每一個學科老師都有他的本位,但是即使別的學科老師他的本位強,我們作為一個地理科的老師也要有開放的胸襟,主動跟人家聯繫,大家一起來協同,作為一個地理科的老師也要有開放的胸襟,主動跟人家聯繫,大家一起來協同,因為我們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更好,而不是我這個學科要怎麼樣。因為我們的重點是如何讓學生更好,而不是我這個學科要怎麼樣。
蕭曼屏:
陳教授要做補充嗎?關於地理科的部分。
陳國川副召集人:
地理科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從社會領域整體的角度出發,我們體認到學校要上地理課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地理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要培養地理學家。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國小、國中、高中一體連續下來,從最具體的社區生活,到具體的地方特色,到高中的問題發現及解決,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使過去常常被詬病的重覆學習問題得以解決。
第二個從整體的角度出發是,我們在架構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的時候,是從歷史、地理、公民三個學科互補的角度,三科整體考量讓整個學習內容在減少學分的情況下減量,解決了過去強調取材週全而引發分量過多的問題。
第三個也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不再是高中是高中,職業學校是職業學校,綜合高中是綜合高中,現在也是三種類型的學校一起來考量,雖然上課時數不同,分量有減量,但基本精神通通一起考量進去,比以前更加重視佔有一定人數的技綜高學生。最後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我們都是以問題為導向,所以每一個學習的項目都有一個探究活動,透過探究活動作為史地公三科互補的一個平台,提供這樣子的一個機會。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屏東里港的「白廟」「紅廟」
最近在臉書看到一則討論屏東里港「白廟」與「紅廟」的事情
在六堆的歷史裡
白廟與紅廟是之前部落格談過道光十二年張丙事件的歷史地景
在傳統的理解上「白廟」是葬著六堆人士的遺骸
「紅廟」是里港人的遺骸
但是從幾何時
突然出現大家顛倒過來的理解
成了「白廟」是當地人,而「紅廟」是六堆人士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混淆的說法
看來有必要討論一下
---
遇到這種歷史上的眾說紛紜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就是找尋最接近當時事件的史料
可惜在清代並沒有相關「白廟」「紅廟」的紀錄
只好退而求其次看看日本時代的文獻
那就是昭和十年(1935)的「嗚呼忠義亭」
在這本書中專欄寫著「白廟」「紅廟」的紀錄
你會發現只有白廟是粵族(客家)遺骸所在地
而紅廟卻是萬人塚的說法
尤其「紅廟」的報導人還是曾任里港保正的「陳莊阿隨」
不可能對自己鄉土的歷史產生混淆
如此「白廟」才是六堆遺骸所在
也許有人會問
清代為何不遷回當地呢?
回顧之前寫著張丙事件就會發現該事件重創六堆政治地位
連副總理都被問罪處死
戰死的六堆人士怎有可能回到六堆當地或是「忠義亭」呢?
就這樣一直留在福佬領域一直到現在
在六堆的歷史裡
白廟與紅廟是之前部落格談過道光十二年張丙事件的歷史地景
在傳統的理解上「白廟」是葬著六堆人士的遺骸
「紅廟」是里港人的遺骸
但是從幾何時
突然出現大家顛倒過來的理解
成了「白廟」是當地人,而「紅廟」是六堆人士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混淆的說法
看來有必要討論一下
---
遇到這種歷史上的眾說紛紜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就是找尋最接近當時事件的史料
可惜在清代並沒有相關「白廟」「紅廟」的紀錄
只好退而求其次看看日本時代的文獻
那就是昭和十年(1935)的「嗚呼忠義亭」
在這本書中專欄寫著「白廟」「紅廟」的紀錄
你會發現只有白廟是粵族(客家)遺骸所在地
而紅廟卻是萬人塚的說法
尤其「紅廟」的報導人還是曾任里港保正的「陳莊阿隨」
不可能對自己鄉土的歷史產生混淆
如此「白廟」才是六堆遺骸所在
也許有人會問
清代為何不遷回當地呢?
回顧之前寫著張丙事件就會發現該事件重創六堆政治地位
連副總理都被問罪處死
戰死的六堆人士怎有可能回到六堆當地或是「忠義亭」呢?
就這樣一直留在福佬領域一直到現在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佳冬忠魂碑到底紀念誰?
蕭恩鄉在近代六堆歷史裡是個相當傳奇的人物
傳奇到有些事蹟需要史料依據才能夠寫
不過今天倒是可以大家分享
其主導的「忠魂碑」設立
大正九年(1920)蕭恩鄉被命為佳冬庄長,
五年後於大正十四年(1926)六月二十八日便推動忠魂碑的成立
依「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顯示其為高十八尺的水泥建物,
蕭恩鄉名列為忠魂碑的管理者,
而該碑成立目的在於:「爾来星霜三十有餘年世人の記憶漸く薄からんをする大正十四年部落有志相諮り資千餘圓を醵出し碑石を建立し同年六月二十八日除幕式を舉行官民相衆て懇に勇士の霊を弔ひ」
因而來紀念「征臺第二師團の第四聯隊に属する少尉丸山重吉の一小隊が水濠を続らし防禦標せる敵軍を攻撃し部下十五名を共に戦死せるを以て其の靈を奉祀す」
而記憶逐漸薄弱的,正是臺灣史上或是六堆史上所稱的「步月樓事件」。
資料來源: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網站
---
1895年日軍接收臺灣採取四面圍攻臺南的作戰計畫分別為
(一)陸路南進部隊-以駐紮於彰化的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為司令長官
(二)枋寮登陸部隊-由第二師團長陸軍中將乃木希典為司令官
(三)布袋嘴登陸部隊-由混成第四旅團長陸軍少將貞愛親王為司令長官
(四)由常備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有地品之允,率旗艦「吉野」號等軍艦,負責對安平港之砲擊
而六堆所參與的即是在乃木希典推進到鳳山路線上,
明治28年(1895)10月11日七點50分,第二師團開始在番仔崙、枋寮間登陸 ,日軍上陸後,沿海岸線北上向東港前進,且分派部隊攻向佳冬,在日方的紀錄,由於佳冬聚落建有銃眼的石牆,並且挖掘寬2公尺,身可及胸的濠溝,加上位於步月樓高處可使用「灌滾水」的策略,使得負責佔領佳冬(茄苳腳)的第四聯隊第三中隊,中隊長吉原大尉三次衝鋒突圍皆失敗,陷入苦戰,包括第一小隊的丸山少尉中彈身亡,附近日軍接獲佳冬攻勢受阻訊息,紛紛轉向支援,包括第一中隊與第十二中隊;獲得友軍支援的第三中隊,又一次從步月樓衝鋒,第一中隊由村子西端闖入,在上風處放火,第十二中隊攻破西北端的陽明門,進入村內,下午12時30分,日軍佔領完畢,步月樓事件到此為止,攻擊方的日軍陣亡15名。
---
因此忠魂碑要紀念的,就是攻擊方的日軍陣亡15名,
然而值得討論的是管理者(蕭恩鄉),
其實是防守方統領(蕭光明)的後代,
這矛盾也反應在日本時期昭和十年(1935)所著六堆客家歷史的重要文獻「嗚呼忠義亭」,
其中竟也在第三章史蹟當中,加入「二二、佳冬忠魂碑」的介紹,
隨後便介紹「二三、步月樓」,
內文還直接出現「現在蕭恩鄉の家屋」,
讓人不得不感到興趣的是,
這「世人の記憶漸く薄からんをする(記憶逐漸薄弱)」的,
蕭恩鄉到底是要大家討論少尉丸山重吉等15人還是左堆總理蕭光明(佐生)?
成為一個相當有趣的討論。
PS.相關文獻資料引用請見施雅軒「日本時期佳冬蕭恩鄉與其相關文化地景」一文
傳奇到有些事蹟需要史料依據才能夠寫
不過今天倒是可以大家分享
其主導的「忠魂碑」設立
大正九年(1920)蕭恩鄉被命為佳冬庄長,
五年後於大正十四年(1926)六月二十八日便推動忠魂碑的成立
依「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顯示其為高十八尺的水泥建物,
蕭恩鄉名列為忠魂碑的管理者,
而該碑成立目的在於:「爾来星霜三十有餘年世人の記憶漸く薄からんをする大正十四年部落有志相諮り資千餘圓を醵出し碑石を建立し同年六月二十八日除幕式を舉行官民相衆て懇に勇士の霊を弔ひ」
因而來紀念「征臺第二師團の第四聯隊に属する少尉丸山重吉の一小隊が水濠を続らし防禦標せる敵軍を攻撃し部下十五名を共に戦死せるを以て其の靈を奉祀す」
而記憶逐漸薄弱的,正是臺灣史上或是六堆史上所稱的「步月樓事件」。
資料來源:客家委員會數位臺灣客家庄網站
---
1895年日軍接收臺灣採取四面圍攻臺南的作戰計畫分別為
(一)陸路南進部隊-以駐紮於彰化的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為司令長官
(二)枋寮登陸部隊-由第二師團長陸軍中將乃木希典為司令官
(三)布袋嘴登陸部隊-由混成第四旅團長陸軍少將貞愛親王為司令長官
(四)由常備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有地品之允,率旗艦「吉野」號等軍艦,負責對安平港之砲擊
而六堆所參與的即是在乃木希典推進到鳳山路線上,
明治28年(1895)10月11日七點50分,第二師團開始在番仔崙、枋寮間登陸 ,日軍上陸後,沿海岸線北上向東港前進,且分派部隊攻向佳冬,在日方的紀錄,由於佳冬聚落建有銃眼的石牆,並且挖掘寬2公尺,身可及胸的濠溝,加上位於步月樓高處可使用「灌滾水」的策略,使得負責佔領佳冬(茄苳腳)的第四聯隊第三中隊,中隊長吉原大尉三次衝鋒突圍皆失敗,陷入苦戰,包括第一小隊的丸山少尉中彈身亡,附近日軍接獲佳冬攻勢受阻訊息,紛紛轉向支援,包括第一中隊與第十二中隊;獲得友軍支援的第三中隊,又一次從步月樓衝鋒,第一中隊由村子西端闖入,在上風處放火,第十二中隊攻破西北端的陽明門,進入村內,下午12時30分,日軍佔領完畢,步月樓事件到此為止,攻擊方的日軍陣亡15名。
---
因此忠魂碑要紀念的,就是攻擊方的日軍陣亡15名,
然而值得討論的是管理者(蕭恩鄉),
其實是防守方統領(蕭光明)的後代,
這矛盾也反應在日本時期昭和十年(1935)所著六堆客家歷史的重要文獻「嗚呼忠義亭」,
其中竟也在第三章史蹟當中,加入「二二、佳冬忠魂碑」的介紹,
隨後便介紹「二三、步月樓」,
內文還直接出現「現在蕭恩鄉の家屋」,
讓人不得不感到興趣的是,
這「世人の記憶漸く薄からんをする(記憶逐漸薄弱)」的,
蕭恩鄉到底是要大家討論少尉丸山重吉等15人還是左堆總理蕭光明(佐生)?
成為一個相當有趣的討論。
PS.相關文獻資料引用請見施雅軒「日本時期佳冬蕭恩鄉與其相關文化地景」一文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第一階段南部客家的開墾路徑
之前曾經發文指出濫濫庄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朱一貴事件總決戰的發生地
連帶對於濫庄伯公的崇拜
以及神豬傳說的流傳
那南部客家的發源地到底在那裡呢?
目前為止,能通過歷史考據的,
大概只有康熙三十三年台灣府志附圖中
唯一的漢人聚落「萬丹民社」
又因為其作者高拱乾入列忠義亭(祠)
換言之
高拱乾曾經見過當時在屏東平原開墾的客家人
如此「萬丹民社」就成為南部客家最早的定居點
---
不過繼續追究下去就會發現
那客家人如何從「萬丹民社」擴散出去呢?
這個時候
就得搬出另外一張地圖那就是「雍正朝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這張地圖繪製於雍正五年(1727)
比對後來的六堆聚落清單
就可以發現走出萬丹的客家人
沿著隘寮溪往上游移動
最後分東西兩岸
西岸集結成火燒庄與海豐庄(海豐於道光年間張丙事件退出六堆)
如此,就可以回應陳秋坤在2005年發表的「清代屏東地區客家產權問題(1700-1890)」提及:
「康熙44年(1705),由臺南府城富戶盧愧如,結夥林歧鳳和李咸林等家族,湊資集成三股,設立盧林李墾號,像土著部落購買下淡水溪東側草地,並招聘粵籍佃戶開闢海豐庄、火燒庄等七大庄租業,其大致的範圍包括海豐庄、崙上庄、香楊腳庄、火燒庄、潭頭庄、份仔庄、頂下科戈庄。當時三人拈鬮均分,分得之處,各自管理,盧姓分得潭頭庄、份仔庄、頂下科戈庄;林姓應份海豐庄、崙上庄;李姓分得火燒庄、香楊腳庄」
---
而東岸集結成新北勢、新東勢、檳榔林
檳榔林後來就成為康熙六十年年紀五十五歲杜君英的起事基地
當然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原始地圖還有一個「柚子林」聚落,後來因為水流庄消失了)
是因為朱一貴事件總決戰的發生地
連帶對於濫庄伯公的崇拜
以及神豬傳說的流傳
那南部客家的發源地到底在那裡呢?
目前為止,能通過歷史考據的,
大概只有康熙三十三年台灣府志附圖中
唯一的漢人聚落「萬丹民社」
又因為其作者高拱乾入列忠義亭(祠)
換言之
高拱乾曾經見過當時在屏東平原開墾的客家人
如此「萬丹民社」就成為南部客家最早的定居點
---
不過繼續追究下去就會發現
那客家人如何從「萬丹民社」擴散出去呢?
這個時候
就得搬出另外一張地圖那就是「雍正朝台灣圖附澎湖群島圖」
這張地圖繪製於雍正五年(1727)
比對後來的六堆聚落清單
就可以發現走出萬丹的客家人
沿著隘寮溪往上游移動
最後分東西兩岸
西岸集結成火燒庄與海豐庄(海豐於道光年間張丙事件退出六堆)
如此,就可以回應陳秋坤在2005年發表的「清代屏東地區客家產權問題(1700-1890)」提及:
「康熙44年(1705),由臺南府城富戶盧愧如,結夥林歧鳳和李咸林等家族,湊資集成三股,設立盧林李墾號,像土著部落購買下淡水溪東側草地,並招聘粵籍佃戶開闢海豐庄、火燒庄等七大庄租業,其大致的範圍包括海豐庄、崙上庄、香楊腳庄、火燒庄、潭頭庄、份仔庄、頂下科戈庄。當時三人拈鬮均分,分得之處,各自管理,盧姓分得潭頭庄、份仔庄、頂下科戈庄;林姓應份海豐庄、崙上庄;李姓分得火燒庄、香楊腳庄」
---
而東岸集結成新北勢、新東勢、檳榔林
檳榔林後來就成為康熙六十年年紀五十五歲杜君英的起事基地
當然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原始地圖還有一個「柚子林」聚落,後來因為水流庄消失了)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六堆謎團之朱一貴事件誤區
朱一貴事件往往是介紹六堆客家的起點
但是受到清代張丙事件與日本對抗的影響
相關資料散失相當嚴重
嚴重到民間說法與官方史料完全不同
使得朱一貴事件在六堆客家歷史論述上有兩大誤區
成為推廣六堆歷史相當大的一個障礙
而對抗誤區的一份重要文件就是
平亂的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所寫的「題義民效力議效疏」
該文件的權威性成為重建朱一貴事件有著難以撼動推論
---
其一、當時沒有六堆而是七營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清楚寫著
「遂分設七營,排列淡水河岸,連營固守.每營設立統領二人」
顛覆民間所謂的「六堆」源自於朱一貴事件的說法
尤其覺羅滿保把「七營」於高屏溪沿岸布陣寫的一清二楚
證明現在的六堆根本與朱一貴事件的空間場域完全不相干
「先鋒營則劉庚甫為統領,帶一千二百餘人,駐守阿猴地方;中營則賴以槐、梁元章為統領,帶一千三百餘人,駐守萬丹地方;左營則侯欲達、涂定恩為統領,帶一千五百餘人,駐守小赤山地方;右營則陳展裕、鍾貴和為統領,帶三千二百餘人.駐守新園地方;前營則古蘭伯、邱若沾為統領,帶六千一百餘人,駐守水流沖地方;後營則鍾沐純為統領,帶一千五百餘人,駐守搭樓地方;巡查營則艾鳳禮、朱元位為統領,帶一千七百餘人,駐守巴六河地方.」
後來生於內埔竹圍的江昶榮 (1841-1895)(光緒九年登進士)所寫「謁西勢忠義祠」
都明白寫著
「今昔民心向義同,康熙六代至咸豐,七營守土旌旗舉,兩里興師賊壘空。」
就知道傳統的南部客家是有「七營」的論述
---
其二、誓師不是在內埔是在萬丹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寫著
「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鎮平、程鄉、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這有別於民間所定位的「內埔」
也有著極大的差異
之所以沒有辦法接受的這說法
往往是「客家人為什麼要去福佬人那裡誓師」
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要回到歷史情境之內
那就是康熙六十年當時根本沒有六堆客家的專有生活領域
客家與福佬都是聚集在萬丹生活
在當時最大的漢人聚落-萬丹誓師
在合理也不過
而邱福盛版的「六堆忠義文獻」原稿也論及
「齊義時萬丹上帝廟叩立聖牌行令即將憲恩賞粟修整上帝廟以答」
更是精準點出在萬丹的上帝廟
你要問那現在萬丹的上帝廟在那裡呢?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但是受到清代張丙事件與日本對抗的影響
相關資料散失相當嚴重
嚴重到民間說法與官方史料完全不同
使得朱一貴事件在六堆客家歷史論述上有兩大誤區
成為推廣六堆歷史相當大的一個障礙
而對抗誤區的一份重要文件就是
平亂的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所寫的「題義民效力議效疏」
該文件的權威性成為重建朱一貴事件有著難以撼動推論
---
其一、當時沒有六堆而是七營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清楚寫著
「遂分設七營,排列淡水河岸,連營固守.每營設立統領二人」
顛覆民間所謂的「六堆」源自於朱一貴事件的說法
尤其覺羅滿保把「七營」於高屏溪沿岸布陣寫的一清二楚
證明現在的六堆根本與朱一貴事件的空間場域完全不相干
「先鋒營則劉庚甫為統領,帶一千二百餘人,駐守阿猴地方;中營則賴以槐、梁元章為統領,帶一千三百餘人,駐守萬丹地方;左營則侯欲達、涂定恩為統領,帶一千五百餘人,駐守小赤山地方;右營則陳展裕、鍾貴和為統領,帶三千二百餘人.駐守新園地方;前營則古蘭伯、邱若沾為統領,帶六千一百餘人,駐守水流沖地方;後營則鍾沐純為統領,帶一千五百餘人,駐守搭樓地方;巡查營則艾鳳禮、朱元位為統領,帶一千七百餘人,駐守巴六河地方.」
後來生於內埔竹圍的江昶榮 (1841-1895)(光緒九年登進士)所寫「謁西勢忠義祠」
都明白寫著
「今昔民心向義同,康熙六代至咸豐,七營守土旌旗舉,兩里興師賊壘空。」
就知道傳統的南部客家是有「七營」的論述
---
其二、誓師不是在內埔是在萬丹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寫著
「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鎮平、程鄉、平遠、永定、武平、大埔、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這有別於民間所定位的「內埔」
也有著極大的差異
之所以沒有辦法接受的這說法
往往是「客家人為什麼要去福佬人那裡誓師」
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要回到歷史情境之內
那就是康熙六十年當時根本沒有六堆客家的專有生活領域
客家與福佬都是聚集在萬丹生活
在當時最大的漢人聚落-萬丹誓師
在合理也不過
而邱福盛版的「六堆忠義文獻」原稿也論及
「齊義時萬丹上帝廟叩立聖牌行令即將憲恩賞粟修整上帝廟以答」
更是精準點出在萬丹的上帝廟
你要問那現在萬丹的上帝廟在那裡呢?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張其昀的生平短片
假如要回顧1945年後的台灣地理學界
張其昀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人物
如前面所提沙學浚,就奉張其昀為師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html
不過現在是二十一世紀
對他好像有些遺忘
只記得他創辦文化大學
(其實有人連這一點都不知道,更不要說紀念他的曉園)
但是他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導引的地理學發展
卻是有無可忽視的角色
有人將其一生做成八分半的小短片
這樣認識起來就清楚多了
---
不過這支片子只有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如竺可楨是張其昀的老師
張其昀與胡煥庸是南京高師的同學,而前面講的陳正祥是胡煥庸的記名弟子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而竺可楨與胡煥庸後來都留在中國發展
這層尷尬的關係
未來都將牽動台灣地理學界的發展
以後有機會聊
張其昀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人物
如前面所提沙學浚,就奉張其昀為師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html
不過現在是二十一世紀
對他好像有些遺忘
只記得他創辦文化大學
(其實有人連這一點都不知道,更不要說紀念他的曉園)
但是他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導引的地理學發展
卻是有無可忽視的角色
有人將其一生做成八分半的小短片
這樣認識起來就清楚多了
---
不過這支片子只有縱向關係
橫向關係如竺可楨是張其昀的老師
張其昀與胡煥庸是南京高師的同學,而前面講的陳正祥是胡煥庸的記名弟子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而竺可楨與胡煥庸後來都留在中國發展
這層尷尬的關係
未來都將牽動台灣地理學界的發展
以後有機會聊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地理淵源
在台灣史上常提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895年是日本接收台灣的主要負責人
因為他是孝明天皇的養子
所以這層關係就讓能久親王是明治天皇的義弟
是個含金量高的貴族
後來在台灣病死
成為研究1895年這段歷史不能不提的人物
但是大家知道能久親王跟日本的地理學界有相當的淵源嗎?
那就是他是日本創始的地理學刊-「東京地學協會」創始會長
---
東京地學協會的建立
來自於明治11年(1878)幾位當時擔任明治政府駐外重要官員的倡議,
如擔任奧地利(オーストリア)駐在書記官的渡辺洪基、駐露(俄羅斯)公使榎本武揚、朝鮮代理公使花房義質,以及留學英國(イギリス)八年島直大與留學英美(アメリカ・イギリス)六年的長岡護美等五位,加上十數名同志,
於隔年明治12年(1879)三月31日,
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擔任社長正式議決設立,
四月18日在學習院出任幹事渡辺洪基、桂太郎、北沢正誠、長岡護美,
副社長由榎本武揚、鍋島直大擔任,社員96名,
並成立「地學雜誌」
開始提供地理知識,以供帝國對外開闢疆土之用
---
所以當能久親王病死
「地學雜誌」還刊載紀念文
有時候想想要是能久親王沒有掛掉
日本地理學界在這位含金量重的貴族來過台灣後
到底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恐怕這是一個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了?
1895年是日本接收台灣的主要負責人
因為他是孝明天皇的養子
所以這層關係就讓能久親王是明治天皇的義弟
是個含金量高的貴族
後來在台灣病死
成為研究1895年這段歷史不能不提的人物
但是大家知道能久親王跟日本的地理學界有相當的淵源嗎?
那就是他是日本創始的地理學刊-「東京地學協會」創始會長
---
東京地學協會的建立
來自於明治11年(1878)幾位當時擔任明治政府駐外重要官員的倡議,
如擔任奧地利(オーストリア)駐在書記官的渡辺洪基、駐露(俄羅斯)公使榎本武揚、朝鮮代理公使花房義質,以及留學英國(イギリス)八年島直大與留學英美(アメリカ・イギリス)六年的長岡護美等五位,加上十數名同志,
於隔年明治12年(1879)三月31日,
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擔任社長正式議決設立,
四月18日在學習院出任幹事渡辺洪基、桂太郎、北沢正誠、長岡護美,
副社長由榎本武揚、鍋島直大擔任,社員96名,
並成立「地學雜誌」
開始提供地理知識,以供帝國對外開闢疆土之用
---
所以當能久親王病死
「地學雜誌」還刊載紀念文
有時候想想要是能久親王沒有掛掉
日本地理學界在這位含金量重的貴族來過台灣後
到底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恐怕這是一個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了?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台灣堡圖的密圖
現在台灣歷史地理學界常用的台灣堡圖
以前並沒有數位板
所以偶大學的時候假如要寫哪個地方的報告
就得玩起拼圖遊戲
先一張一張的印出來
再一張一張的黏起來
再用影印機縮小
再黏再縮小
但是這其實算小事
真正的大事是....沒有密圖可以用
右邊的堡圖是大家現在一上網可以看的完整版
但是偶大學時期只有左邊的缺角板
缺的就是密圖台北與高雄要塞相關的部分
所以大家只好繞開台北與高雄
---
那為什麼現在有完整版可以看捏?
這可要感謝中研院的團隊們
2004~200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之中國相關地圖文獻清查計畫』在本院數位典藏諮詢諮議委員會支持下,由本院史語所范毅軍研究員帶領人社中心及計算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地理與地圖部」及「亞洲部」進行地圖文獻清查、建檔及翻拍等工作。之前不論是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省文獻會及遠流出版社所出版的台灣堡圖,都缺少台北、高雄及澎湖三要塞區的圖幅。很幸運地,在執行上述計畫過程中,在「地理與地圖部」找到臺灣堡圖一直缺漏的圖幅,隨即製作影本帶回臺灣,提供國內學者進行後續研究及應用。2010年研究團隊也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科學與地圖圖書館找到保存狀況極佳的要塞區堡圖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6924
原來保密防諜了半天
美國國會圖書館與史丹福大學都嘛有存檔
美國...果然不是隨口說說的偉大
以前並沒有數位板
所以偶大學的時候假如要寫哪個地方的報告
就得玩起拼圖遊戲
先一張一張的印出來
再一張一張的黏起來
再用影印機縮小
再黏再縮小
但是這其實算小事
真正的大事是....沒有密圖可以用
右邊的堡圖是大家現在一上網可以看的完整版
但是偶大學時期只有左邊的缺角板
缺的就是密圖台北與高雄要塞相關的部分
所以大家只好繞開台北與高雄
---
那為什麼現在有完整版可以看捏?
這可要感謝中研院的團隊們
2004~200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之中國相關地圖文獻清查計畫』在本院數位典藏諮詢諮議委員會支持下,由本院史語所范毅軍研究員帶領人社中心及計算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地理與地圖部」及「亞洲部」進行地圖文獻清查、建檔及翻拍等工作。之前不論是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省文獻會及遠流出版社所出版的台灣堡圖,都缺少台北、高雄及澎湖三要塞區的圖幅。很幸運地,在執行上述計畫過程中,在「地理與地圖部」找到臺灣堡圖一直缺漏的圖幅,隨即製作影本帶回臺灣,提供國內學者進行後續研究及應用。2010年研究團隊也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科學與地圖圖書館找到保存狀況極佳的要塞區堡圖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6924
原來保密防諜了半天
美國國會圖書館與史丹福大學都嘛有存檔
美國...果然不是隨口說說的偉大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被禁的地理教育創刊號
今天偶們來聊聊台灣地理學界的黑歷史
主角是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所發行的「地理教育」
其創刊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
對於該本期刊的定位
依下巴的PO文 《地理教育》期刊性質與目錄
裡面有著《地理教育》創刊號〈編後語〉
「系刊是系友們及在校同學共有的刊物,它反映出我們求知要發表的熱忱,如何提高它的水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地理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也是科學教育。地名辭典式的地理學及地理教育,早在文化進展的潮流中,隨波而逝;但這種落伍的觀念卻仍在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如何增進國人對現代地理學及地理教育之認識,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本刊的任務。」
這本這麼陽光面的地理刊物
大家知道嗎?第二期要等到七年後,也就是在六十五年六月出刊
為什麼?
因為這本創刊號一出來就被禁了
(該圖引自下巴網頁)
---
讀大學聽到這個故事
當然第一個想法就想找出這本刊物來看
但是不可靠的傳說指出
民國五十八年當下所有的文本都被系主任沙學浚拿去火化了
沒有任何一點痕跡
沙學浚師從張其昀
張其昀從政資歷豐富
曾任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總統府資政等要職
當然沙學浚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動作
必定有關鍵的政治因素
「第一期」到底是觸動心中小警總還是真有人警告
都留下想像的空間
而第二期之所以延至六十五年
顯然也是待沙學浚在六十三年退休後移居美國
台師地理才重起爐灶
原本以為該文本就此消失
誰知世間就這麼令人驚奇
N年後竟然在整理某位退休老師的辦公室
這一本傳說的「禁書」竟然出土了
這也就是下巴部落文的由來
當然為什麼它會被禁
也成了這段黑歷史的重點
---
看這裡面的目錄
也許這永遠是個懸案吧!
主角是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所發行的「地理教育」
其創刊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
對於該本期刊的定位
依下巴的PO文 《地理教育》期刊性質與目錄
裡面有著《地理教育》創刊號〈編後語〉
「系刊是系友們及在校同學共有的刊物,它反映出我們求知要發表的熱忱,如何提高它的水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地理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也是科學教育。地名辭典式的地理學及地理教育,早在文化進展的潮流中,隨波而逝;但這種落伍的觀念卻仍在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如何增進國人對現代地理學及地理教育之認識,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本刊的任務。」
這本這麼陽光面的地理刊物
大家知道嗎?第二期要等到七年後,也就是在六十五年六月出刊
為什麼?
因為這本創刊號一出來就被禁了
(該圖引自下巴網頁)
---
讀大學聽到這個故事
當然第一個想法就想找出這本刊物來看
但是不可靠的傳說指出
民國五十八年當下所有的文本都被系主任沙學浚拿去火化了
沒有任何一點痕跡
沙學浚師從張其昀
張其昀從政資歷豐富
曾任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總統府資政等要職
當然沙學浚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動作
必定有關鍵的政治因素
「第一期」到底是觸動心中小警總還是真有人警告
都留下想像的空間
顯然也是待沙學浚在六十三年退休後移居美國
台師地理才重起爐灶
原本以為該文本就此消失
誰知世間就這麼令人驚奇
N年後竟然在整理某位退休老師的辦公室
這一本傳說的「禁書」竟然出土了
這也就是下巴部落文的由來
當然為什麼它會被禁
也成了這段黑歷史的重點
---
看這裡面的目錄
三重市都市計畫機能區的研究 楊萬全 001
陽明山區地理概觀 潘桂成 011
歐美觀感 劉鴻喜(演講) 017
尾留川正平博士暨關口武博士演講紀錄 019
介紹「人之地理」 林鈞祥 022
香港佐敦道碼頭區之地理調查(摘要) 陳天良 024
新店溪下游河灘地土地利用初步調查報告 顏金良等 026
地理學的重要性和教育上之價值 黃朝恩 034
地形學研究的趨勢及其科際關係 陳其南 040
當你成為地理教師時 周紅美 043
說實在偶也看過裡面的文章
面對這本比偶還老的書
面對這本比偶還老的書
你很難想像被禁的理由是什麼
假如要偶興文字獄
大概會選封面沒有「國界」
所以你在宣揚「共產無國界」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也許這永遠是個懸案吧!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六堆謎團之年代皇清很重要
忠義祠最重要的祭祀活動
是悼念歷代戰役所犧牲的「忠勇義士列公」或是「忠勇公」
至於什麼是「歷代」
現今你看相關牌位會有
明粵東來臺開基創業之義士先烈諸神位
明延平、郡平、光復臺灣、粵東官民隨參戰役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康熙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 諸神位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光緒、乙未臺民救臺抗日六堆參戰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臺民歷參抗日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但是
原來的牌位不是這樣寫的
(臺灣慣習研究會在明治 37 年所拍攝的「忠義亭」)
---
翻開松崎仁三郎的「嗚呼忠義亭」
你會發現原來的牌位是這樣寫的
皇清追封褒忠康熙六十年、雍正一十年、乾隆三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嘉慶十年、嘉慶十一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咸豐三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咸豐五年攻勦內寮十三位忠勇義士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廿六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平北六堆忠勇義士同治二年癸亥歲暨列公之神位
兩者最大的差異
就是年份不見了
也許大家會覺得年份很重要嗎?
說實在的
年份不只很重要,而是是非常、非常、非常( 講三次)的重要
因為要出堆所犧牲的人才能進忠義亭(祠)
那如何認定「出堆」與「個人恩怨殺伐」差異
關鍵就是在牌位上打上年份
在所標定的年份犧牲
才是「出堆」進忠義亭(祠)的認定
什麼是「出堆」不是你隨口說說
---
假如你眼睛夠亮
你還會發現這七塊牌位
有五塊寫「皇清」兩塊沒寫「皇清」
也就是說即使是「出堆」
還有官方認不認證的問題
五次有「皇清」代表這有官方作靠山
兩次沒「皇清」代表「咸豐五年」與「同治二年」是六堆私人行為
結果現在揪在一起
也許在祭祀追思活動沒差
但是在建構六堆歷史的過程裡
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要不是松崎仁三郎的「嗚呼忠義亭」寫了下來
這段歷史就被抹掉了
是悼念歷代戰役所犧牲的「忠勇義士列公」或是「忠勇公」
至於什麼是「歷代」
現今你看相關牌位會有
明粵東來臺開基創業之義士先烈諸神位
明延平、郡平、光復臺灣、粵東官民隨參戰役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康熙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 諸神位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清光緒、乙未臺民救臺抗日六堆參戰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臺民歷參抗日之忠勇義烈諸神位
但是
原來的牌位不是這樣寫的
(臺灣慣習研究會在明治 37 年所拍攝的「忠義亭」)
---
翻開松崎仁三郎的「嗚呼忠義亭」
你會發現原來的牌位是這樣寫的
皇清追封褒忠康熙六十年、雍正一十年、乾隆三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 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嘉慶十年、嘉慶十一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咸豐三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咸豐五年攻勦內寮十三位忠勇義士神位
皇清欽賜褒忠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廿六年六堆忠勇義士列公神位
平北六堆忠勇義士同治二年癸亥歲暨列公之神位
兩者最大的差異
就是年份不見了
也許大家會覺得年份很重要嗎?
說實在的
年份不只很重要,而是是非常、非常、非常( 講三次)的重要
因為要出堆所犧牲的人才能進忠義亭(祠)
那如何認定「出堆」與「個人恩怨殺伐」差異
關鍵就是在牌位上打上年份
在所標定的年份犧牲
才是「出堆」進忠義亭(祠)的認定
什麼是「出堆」不是你隨口說說
---
假如你眼睛夠亮
你還會發現這七塊牌位
有五塊寫「皇清」兩塊沒寫「皇清」
也就是說即使是「出堆」
還有官方認不認證的問題
五次有「皇清」代表這有官方作靠山
兩次沒「皇清」代表「咸豐五年」與「同治二年」是六堆私人行為
結果現在揪在一起
也許在祭祀追思活動沒差
但是在建構六堆歷史的過程裡
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要不是松崎仁三郎的「嗚呼忠義亭」寫了下來
這段歷史就被抹掉了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陳正祥與李登輝
日本產經新聞正連載著「李登輝祕錄」
大家知道陳正祥曾是李登輝在台大的老師嗎?
雖然聽過耳語很多
不過能見諸文字的證據卻是鳳毛麟角
理由很簡單
就是陳正祥在1964年跳機離開台灣去了香港
所引發的政治效應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包括李登輝自己
舉例而言
施添福在1984年在「地理研究報告」發表「地理學研究在臺灣地區的發展與變遷」一文
這已經事過境遷二十年
裡面介紹「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的重要性
眼尖的讀者就會發表最後一句話「至民國五十三年主持人離台而結束」
主持人的大名從頭到尾都沒出現
因為這個主持人就是陳正祥
請大家留意這是1984年
離1987年解嚴還有三年的時間
假若連中立的學術研究都如此閃躲「陳正祥」
經歷過白色恐怖的李登輝
如何能承認師徒關係呢?
---
所以當楊瑪利在1996年天下雜誌 181 期寫道:
「到了一九五O年代,當時台大農學院教授、曾是李登輝總統老師的陳正祥,撰寫「台灣地誌」時,跑遍台灣一寸寸土地,卻再也難尋天然樟樹了。」
這段這麼直白的敘述
連偶都不得不需要檢核一下
首先是彼此的時空背景是否有重疊之處
陳正祥是在1947年冬來台北,隔年1948年(民37年)到台大農經系教書
而在農經系的傑出校友網站裡
李登輝的學歷寫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38年畢業、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碩士學位42年畢業、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博士57年畢業」
看來1948-9年至少兩位曾是一起為農經系的一份子
---
假如翻閱1951年出版「臺灣農地減租研究報告」
就會發現當時陳正祥是分篇研究的負責人之一
而李登輝是助理員
彼此的師生關係已經無法否認
其實之前的部落格
水瓶有專文引用陳正祥所著書籍前言
就或多或少都講到他的一位「老學生」
陳正祥1922年出生,李登輝則是1923年
但是以陳的個性大概顧忌攀炎附势始終都言語閃爍
這段師生之情也就在這扭曲的大時代裡遭到淹沒了
大家知道陳正祥曾是李登輝在台大的老師嗎?
雖然聽過耳語很多
不過能見諸文字的證據卻是鳳毛麟角
理由很簡單
就是陳正祥在1964年跳機離開台灣去了香港
所引發的政治效應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包括李登輝自己
舉例而言
施添福在1984年在「地理研究報告」發表「地理學研究在臺灣地區的發展與變遷」一文
這已經事過境遷二十年
裡面介紹「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的重要性
眼尖的讀者就會發表最後一句話「至民國五十三年主持人離台而結束」
主持人的大名從頭到尾都沒出現
因為這個主持人就是陳正祥
請大家留意這是1984年
離1987年解嚴還有三年的時間
假若連中立的學術研究都如此閃躲「陳正祥」
經歷過白色恐怖的李登輝
如何能承認師徒關係呢?
---
所以當楊瑪利在1996年天下雜誌 181 期寫道:
「到了一九五O年代,當時台大農學院教授、曾是李登輝總統老師的陳正祥,撰寫「台灣地誌」時,跑遍台灣一寸寸土地,卻再也難尋天然樟樹了。」
這段這麼直白的敘述
連偶都不得不需要檢核一下
首先是彼此的時空背景是否有重疊之處
陳正祥是在1947年冬來台北,隔年1948年(民37年)到台大農經系教書
而在農經系的傑出校友網站裡
李登輝的學歷寫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38年畢業、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碩士學位42年畢業、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博士57年畢業」
看來1948-9年至少兩位曾是一起為農經系的一份子
---
假如翻閱1951年出版「臺灣農地減租研究報告」
就會發現當時陳正祥是分篇研究的負責人之一
而李登輝是助理員
彼此的師生關係已經無法否認
其實之前的部落格
水瓶有專文引用陳正祥所著書籍前言
就或多或少都講到他的一位「老學生」
陳正祥1922年出生,李登輝則是1923年
但是以陳的個性大概顧忌攀炎附势始終都言語閃爍
這段師生之情也就在這扭曲的大時代裡遭到淹沒了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六堆歷史的三個分期
之前在台灣客家知識網寫的
「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
該網站好像找不到了
趕緊COPY一下
----
清代六堆開發歷史與範圍
關於六堆的開發歷史,根據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施雅軒的研究,由於在荷蘭與明鄭時期,屏東平原並沒有明顯的漢人聚落可供記載,因此六堆客家發展的歷史須依賴清代文獻作為時序定位的推論,其空間擴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施雅軒指出,康熙33年(1694)於高拱乾所編《臺灣府志》當中所附的鳳山縣圖,在滿是平埔社的登錄點有「萬丹民社」的紀錄,成為最早上陸地點的證據。而後來朱一貴事件發生,清兵就是在萬丹(民)社集結,防守來襲。
高拱乾是六堆忠義亭長生牌位上年代最早的官員,他在康熙31年(1692)至康熙34年(1695)間擔任「分巡臺廈道」,可以推斷粵民在這段時間已經在屏東平原活動。而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事件發生時,屏東平原粵人的活動獲得明確的推估。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粵民正式以「六堆」為名出征,大總理曾中立所領導的「六堆」,為清政府出征的空間範圍也達到最大,除了屏東平原以外,甚至到達嘉南平原的南端與恆春半島北端,顯示當時六堆客家的活動範圍已經突破屏東平原的自然屏障。此時期六堆乃是以戰時才編列「組織」為主,並沒有明確的地理空間配置。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也就是「堆屬」與「區域」作為連結,即左堆是屏東縣佳冬鄉、新埤鄉,右堆是高雄市美濃區、甲仙區、六龜區、杉林區與屏東縣高樹鄉所組成,前堆是屏東縣長治鄉、麟洛鄉,後堆是屏東縣內埔鄉,中堆是屏東縣竹田鄉,先鋒堆是屏東縣萬巒鄉。
研究者利天龍發現,在咸豐三年(1853)至咸豐十一年(1861)之間,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此張堆費單據就是「非戰時堆務維持」,證明了「組織觀」已固著為「區域觀」。
※參考資料: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施雅軒著,台灣客家知識網
「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
該網站好像找不到了
趕緊COPY一下
----
清代六堆開發歷史與範圍
關於六堆的開發歷史,根據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施雅軒的研究,由於在荷蘭與明鄭時期,屏東平原並沒有明顯的漢人聚落可供記載,因此六堆客家發展的歷史須依賴清代文獻作為時序定位的推論,其空間擴散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
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施雅軒指出,康熙33年(1694)於高拱乾所編《臺灣府志》當中所附的鳳山縣圖,在滿是平埔社的登錄點有「萬丹民社」的紀錄,成為最早上陸地點的證據。而後來朱一貴事件發生,清兵就是在萬丹(民)社集結,防守來襲。
高拱乾是六堆忠義亭長生牌位上年代最早的官員,他在康熙31年(1692)至康熙34年(1695)間擔任「分巡臺廈道」,可以推斷粵民在這段時間已經在屏東平原活動。而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事件發生時,屏東平原粵人的活動獲得明確的推估。
組織觀的六堆(乾隆51年[1786]至咸豐3年[1853]):
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粵民正式以「六堆」為名出征,大總理曾中立所領導的「六堆」,為清政府出征的空間範圍也達到最大,除了屏東平原以外,甚至到達嘉南平原的南端與恆春半島北端,顯示當時六堆客家的活動範圍已經突破屏東平原的自然屏障。此時期六堆乃是以戰時才編列「組織」為主,並沒有明確的地理空間配置。
區域觀的六堆(咸豐11年[1861]到現今):
也就是「堆屬」與「區域」作為連結,即左堆是屏東縣佳冬鄉、新埤鄉,右堆是高雄市美濃區、甲仙區、六龜區、杉林區與屏東縣高樹鄉所組成,前堆是屏東縣長治鄉、麟洛鄉,後堆是屏東縣內埔鄉,中堆是屏東縣竹田鄉,先鋒堆是屏東縣萬巒鄉。
研究者利天龍發現,在咸豐三年(1853)至咸豐十一年(1861)之間,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此張堆費單據就是「非戰時堆務維持」,證明了「組織觀」已固著為「區域觀」。
※參考資料:六堆客家區域擴散的歷史討論,施雅軒著,台灣客家知識網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明寧靖王的高雄歲月
在高雄的歷史裡
很少提一個其實皇室含金量很重的人物
那就是明寧靖王朱術桂
依其系譜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八世孫
明朝滅亡後到處逃難
永曆十七年(1663年)被鄭經迎來台灣當監軍
剛開始還住在現在的台南市內
證據在蔣毓英在康熙24年(也有一說是康熙28年)的《臺灣府志》
「天妃宮 二所,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將軍侯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
但是後來就搬到竹滬(現高雄市路竹區竹滬里)
理由假如依蔣毓英所述
「成功死,授餐之典廢,視等編戶;無以資衣食,乃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瞻朝晡.鄭氏又從而徵其田賦,悉索募應,困甚.」
意思就是鄭經沒錢給寧靖王
給你一塊地自行發展
不過維基百科就寫的有情有義多了
是 「朱術桂見臺灣初闢,土壤肥沃
自己要去的
其實歷史也不需要幫鄭經抹粉擦臉
給寧靖王的地可是大有來頭
就是之前所提赤崁農地半路竹墾區呀!
(詳見路竹到底是什麼竹?(全三集))
難怪在蔣毓英清查當時台灣的廟宇 如下
---
「府城隍廟 在府署之右,偽時所建,今因之.規模隘小,擴充另建,尚有待於將來焉.
東嶽廟 在府治之東,偽時建,以祀東嶽之神.郡守蔣毓英捐俸重修.
上帝廟 在府治東安坊,偽時建,祀北極大帝.內有明寧靖王楷書扁額.「威靈赫奕」四字.
關帝廟 三所,府治鎮北坊二所,鳳山縣治土墼埕保一所.
天妃宮 二所,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將軍侯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內庭有御敕龍匾「輝煌海澨」.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渡口.
慈濟宮 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一在土墼埕保.
觀音廟 在鎮北坊,前後座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沙陶宮 在西定坊,神之出處莫考,上人共稱「沙陶太子」.
二王廟 在東安坊,云神乃代天巡狩之神,威靈顯赫,土人祀之,內有寧靖王行書扁「代天府」三字.
大人廟 在臺灣縣保大里,其神聰明正直,亦是代天巡狩之神.
王公廟 在臺灣縣長興里.
崑沙宮 在鳳山縣土墼埕保,神稱三太子,有寧靖王手書「崑沙宮」三字扁額.
水仙宮 在鳳山縣安平鎮.
觀音廟 在諸羅縣目加溜灣社,中堂祀觀音,左塑天、地、水三官,右則關帝.庭宇高敞,案座脩飾.
龍湖巖 在諸羅縣開化里,偽總制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左右列植楊柳、緋桃,亭內則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榮芬,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地也.
靖海將軍侯施琅生祠 在西定坊,萬姓公建,甘棠遺意也」
---
有三個寧靖王的題字分別是上帝廟 二王廟 崑沙宮
可見得他的人氣指數
鄭經怎麼可能怠慢他呢?
只不過六十六歲那一年
台灣被清朝統治了
結局就是王瑛曾在「重修鳳山縣志」所言
「戊午,聞靖海將軍施琅調集水軍樓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於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書罷,結帛於樑自經;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於縣治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
他的墓也就見證這一段的過去
很少提一個其實皇室含金量很重的人物
那就是明寧靖王朱術桂
依其系譜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八世孫
明朝滅亡後到處逃難
永曆十七年(1663年)被鄭經迎來台灣當監軍
剛開始還住在現在的台南市內
證據在蔣毓英在康熙24年(也有一說是康熙28年)的《臺灣府志》
「天妃宮 二所,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將軍侯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
但是後來就搬到竹滬(現高雄市路竹區竹滬里)
理由假如依蔣毓英所述
「成功死,授餐之典廢,視等編戶;無以資衣食,乃就竹滬墾田數十甲以瞻朝晡.鄭氏又從而徵其田賦,悉索募應,困甚.」
意思就是鄭經沒錢給寧靖王
給你一塊地自行發展
不過維基百科就寫的有情有義多了
是 「朱術桂見臺灣初闢,土壤肥沃
自己要去的
其實歷史也不需要幫鄭經抹粉擦臉
給寧靖王的地可是大有來頭
就是之前所提赤崁農地半路竹墾區呀!
(詳見路竹到底是什麼竹?(全三集))
難怪在蔣毓英清查當時台灣的廟宇 如下
---
「府城隍廟 在府署之右,偽時所建,今因之.規模隘小,擴充另建,尚有待於將來焉.
東嶽廟 在府治之東,偽時建,以祀東嶽之神.郡守蔣毓英捐俸重修.
上帝廟 在府治東安坊,偽時建,祀北極大帝.內有明寧靖王楷書扁額.「威靈赫奕」四字.
關帝廟 三所,府治鎮北坊二所,鳳山縣治土墼埕保一所.
天妃宮 二所,一在府治鎮北坊赤嵌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將軍侯施琅同諸鎮以神有效順功,各捐俸鼎建,廟址即寧靖王故宅也.內庭有御敕龍匾「輝煌海澨」.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渡口.
慈濟宮 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一在土墼埕保.
觀音廟 在鎮北坊,前後座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沙陶宮 在西定坊,神之出處莫考,上人共稱「沙陶太子」.
二王廟 在東安坊,云神乃代天巡狩之神,威靈顯赫,土人祀之,內有寧靖王行書扁「代天府」三字.
大人廟 在臺灣縣保大里,其神聰明正直,亦是代天巡狩之神.
王公廟 在臺灣縣長興里.
崑沙宮 在鳳山縣土墼埕保,神稱三太子,有寧靖王手書「崑沙宮」三字扁額.
水仙宮 在鳳山縣安平鎮.
觀音廟 在諸羅縣目加溜灣社,中堂祀觀音,左塑天、地、水三官,右則關帝.庭宇高敞,案座脩飾.
龍湖巖 在諸羅縣開化里,偽總制陳永華建.環巖皆山也,前有潭,名龍潭,潭左右列植楊柳、緋桃,亭內則碧蓮浮水,蒼檜摩空;又有青梅數株,眾木榮芬,晚山入畫,真巖居之勝地也.
靖海將軍侯施琅生祠 在西定坊,萬姓公建,甘棠遺意也」
---
有三個寧靖王的題字分別是上帝廟 二王廟 崑沙宮
可見得他的人氣指數
鄭經怎麼可能怠慢他呢?
只不過六十六歲那一年
台灣被清朝統治了
結局就是王瑛曾在「重修鳳山縣志」所言
「戊午,聞靖海將軍施琅調集水軍樓船進討,鄭氏諸臣燕雀處堂,晏如也;寧靖獨蒿目憂之.常言『臺灣有變,我再無他往,當以身殉』.癸亥六月大師克澎湖,二十六日鄭兵敗回.寧靖謂姬媵曰:『我之死期已至,汝輩聽自便』.僉云:『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寧靖曰:『善』.姬袁氏、王氏(或云蔡,誤也)、媵妾秀姑、梅姐、荷姐俱冠笄被服,同縊於堂.寧靖乃大書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四十餘年,已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次日,校役舁主人柩至,寧靖視之無他言;但曰『未時』.即加翼善冠、服四團龍袍、束玉帶、佩印綬,將寧靖王麐鈕印送交鄭克塽,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答拜.又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書罷,結帛於樑自經;且曰:『我去矣』!遂絕.眾扶之下,顏色如生.越十日,藁葬於縣治長治里竹滬,與元妃合焉」
他的墓也就見證這一段的過去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出土陳正祥之三分鐘木牌
偉哉!PTT
竟然也封存了之前偶寫的「找尋陳正祥」的其中一篇
真是太科科了
(照片是新加滴)
---
http://www.wretch.cc/blog/analy92/24880142
找尋陳正祥之三分鐘木牌
對於陳正祥的事蹟,最具戲劇性的莫過於研究室前的三分鐘木牌,
這是什麼東西呢?
當學者的,尤其是陳這種知名的學者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有人會來請益,
假如談學術問題也就罷了!最怕就是來哈拉!
對於一分鐘當十分鐘來用的陳教授而言,
那來的時間跟這些人哈拉,
所以他就在台大四號館的「農業地理」研究室門口,
擺了一張白底紅漆的木牌「非學術性談話,請限於三分鐘」。
而這張木牌就註定他極差的同僚人緣!
---
在「西北考察記」曾寫著,
「校長傅斯年來訪,進門時說:『老弟,我的談話受不受此限制?』
回答是『這要看談話的性質而定。」
現在看起來是很酷,
但是被拒以千里之外的大教授們,心裡鐵定不舒服!
---
在「台灣的人口」他自己也寫到這張木牌的心路歷程:
「這張小木牌掛了十七年,我被人罵了十七年;
但我在它的保護下寫出兩千多萬字的中、英、日、德文著作,包括三冊台灣地誌。」
這對於學術研究的擇善固執令人動容,
台灣只留下這個學者十七年,
但是它的行徑將令學術工作者懷念永遠!
竟然也封存了之前偶寫的「找尋陳正祥」的其中一篇
真是太科科了
(照片是新加滴)
---
http://www.wretch.cc/blog/analy92/24880142
找尋陳正祥之三分鐘木牌
對於陳正祥的事蹟,最具戲劇性的莫過於研究室前的三分鐘木牌,
這是什麼東西呢?
當學者的,尤其是陳這種知名的學者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有人會來請益,
假如談學術問題也就罷了!最怕就是來哈拉!
對於一分鐘當十分鐘來用的陳教授而言,
那來的時間跟這些人哈拉,
所以他就在台大四號館的「農業地理」研究室門口,
擺了一張白底紅漆的木牌「非學術性談話,請限於三分鐘」。
而這張木牌就註定他極差的同僚人緣!
---
在「西北考察記」曾寫著,
「校長傅斯年來訪,進門時說:『老弟,我的談話受不受此限制?』
回答是『這要看談話的性質而定。」
現在看起來是很酷,
但是被拒以千里之外的大教授們,心裡鐵定不舒服!
---
在「台灣的人口」他自己也寫到這張木牌的心路歷程:
「這張小木牌掛了十七年,我被人罵了十七年;
但我在它的保護下寫出兩千多萬字的中、英、日、德文著作,包括三冊台灣地誌。」
這對於學術研究的擇善固執令人動容,
台灣只留下這個學者十七年,
但是它的行徑將令學術工作者懷念永遠!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六堆謎團之區域觀的起點
偶把六堆歷史依照本質分為三個階段
即前六堆、組織觀六堆和區域觀六堆
之前「六堆謎團之推估歷史起點」一文
介紹前六堆的起點年份
當然前六堆的終點與組織觀六堆的起點是一樣的
就是林爽文事件事後
所謂「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所稱:「前年林爽文、莊大田滋事不法,經永福、楊廷理派俸滿教授羅前蔭,赴粵莊招集義民。旋有賊匪涂達元、張載柏執旗到莊招誘;兩里民人誓不從賊,將涂達元、張載柏即時擒斬。於十月十九日,齊集忠義亭供奉萬歲牌,同心堵禦。挑選壯丁八千餘名,分為中、左、右、前、後及前敵六堆,按照田畝公捐糧餉,舉人曾中立總理其事。」
依據這段歷史敘述將乾隆五十一年視為由「前六堆」進入「組織觀六堆」的重要因素
---
既然史料清楚,組織觀的起點自然不是謎團
不過要推斷終點就問題大了
換言之,也就找不到區域觀的起點
目前組織觀最晚現身是咸豐三年(1853)徐宗幹寫的「諭粵民」,稱:
「諭粵莊總理、義首、紳董人等知悉。爾等因逆匪滋事,協力勦辦,業經據情具奏在案。此時各屬文武及各紳董,皆請飭該莊撤堆(粵民自立各營曰堆),以安地方,無非為難民未盡歸莊起見。本司道以爾等之不即撤散,自有深意,誠恐投誠之人,存心不測,或慮在逃之犯,死灰復燃,助此聲威,仍出自始終急公向義之忱。否則,因閩莊紛紛控告,防閑報復,藉以保衛鄉莊耳。」
這「撤堆」二字是推論相當重要的字眼
顯然當然的六堆仍處於「組織」狀態
因此軍事任務結束,當然要於以「撤堆」,或是也有稱之「散堆」
不過後來的文獻就再也沒有六堆組織的相關論述
再繃出來就是區域觀了
---
區域觀的六堆,也就是偶們現在所使用的六堆
最早文獻出現在光緒五年(也有光緒十一年一說)宋九雲寫的「臺南東粵義民誌」
不過「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所收集同治八年「忠義亭碑」:
因為這一塊碑讓區域觀得以從光緒年推進到同治八年(1869)
不過故事還沒結束
話說有天翻閱2007年利天龍所寫「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論
找到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
並出示堆費單據為證據,其寫道:「這張咸豐11 年(1861)開給「假黎」的堆費單據,顯示其身分應為現耕佃人,他向「來旺」贌了位於四份仔的田地耕作,而他應繳交的堆費額度,實際上就取決這塊土地的面積多寡,且當年度的堆費繳交係以徵收實穀的方式為之。只可惜田主「來旺」是否須負擔堆費,缺乏更多資料佐證。這張單據只能得知堆費的徵收,確實有按田畝面積攤派,而同一年「假黎」並未繳交足額的堆費;即使已支出了5 石的稻穀,但與12 石稻穀的責任額度間,也還差了7 石。此據內「前堆糧底谷」的字樣還清楚揭示了一個重要事實:堆費的收取確實以「堆」為單位,至少在前堆地區如此。」
對於該單據,利天龍的解讀為「此張單據還透露了一個更重要的訊息:至少在18 世紀中葉以後,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此張堆費單據就是「非戰時堆務維持」的證據之一。因為,從六堆歷來的涉外戰事紀錄(表2-1-6)來看,咸豐11 年(1861)這張單據開立之前,並沒有出堆的紀錄,往前看,最近的戰事發生在咸豐3年(1853),不過,此一「林恭事件」僅僅持續六個月之久,戰火並未蔓延到這張「前堆糧底谷」單據的開立年代。向後看,則有同治元年(1862)3 月所爆發的「戴潮春事件」,此事件之發生雖然就在咸豐11 年(1861)之後,且規模更大,持續長達三年之久,但前堆仕紳無論如何運籌帷幄,也不可能在事發的13 個月前,就已預知此事而收取堆費。因此,前堆客家組織除了涉外戰事所攤派的軍餉之外,承平之時亦收取堆費應是無庸置疑的事實。而徵派的「糧底」谷,最有可能的用途就在平時的堆務維持,與因應動亂而準備的「戰備存糧」。」
從行文之間,可以看出利天龍對於該單據的懷疑
明明前一次出堆是在咸豐三年(1853)
為何在咸豐11 年(1861)進行堆費徵派?
由於利天龍的論文早於偶對六堆歷史的三個分期
透過「組織觀」與「區域觀」的理解
很容易就解開這張單據的特殊性
因為咸豐三年(1853)到咸豐11 年(1861)
六堆本質就是「組織觀」變成「區域觀」的區間
前進八年(同治八年(1869)推到咸豐11 年(1861))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對於六堆歷史的考據
卻是一大功勞
如此
在這一段時間內,六堆從原本的組織任務進化區域固化
之前「六堆謎團之海豐脫離」一文
可以發現軍事組織與農墾空間(四大庄)是分離的
但是進化成「區域觀」最大的改變
就是將軍事組織與農墾空間於以結合
如此的區域化、空間化
也就是透過每年固定的堆費徵派來維持
成就堅無不催的地方武力
一直等到大日本帝國的消滅為止
即前六堆、組織觀六堆和區域觀六堆
之前「六堆謎團之推估歷史起點」一文
介紹前六堆的起點年份
當然前六堆的終點與組織觀六堆的起點是一樣的
就是林爽文事件事後
所謂「欽定平定臺灣紀略」所稱:「前年林爽文、莊大田滋事不法,經永福、楊廷理派俸滿教授羅前蔭,赴粵莊招集義民。旋有賊匪涂達元、張載柏執旗到莊招誘;兩里民人誓不從賊,將涂達元、張載柏即時擒斬。於十月十九日,齊集忠義亭供奉萬歲牌,同心堵禦。挑選壯丁八千餘名,分為中、左、右、前、後及前敵六堆,按照田畝公捐糧餉,舉人曾中立總理其事。」
依據這段歷史敘述將乾隆五十一年視為由「前六堆」進入「組織觀六堆」的重要因素
---
既然史料清楚,組織觀的起點自然不是謎團
不過要推斷終點就問題大了
換言之,也就找不到區域觀的起點
目前組織觀最晚現身是咸豐三年(1853)徐宗幹寫的「諭粵民」,稱:
「諭粵莊總理、義首、紳董人等知悉。爾等因逆匪滋事,協力勦辦,業經據情具奏在案。此時各屬文武及各紳董,皆請飭該莊撤堆(粵民自立各營曰堆),以安地方,無非為難民未盡歸莊起見。本司道以爾等之不即撤散,自有深意,誠恐投誠之人,存心不測,或慮在逃之犯,死灰復燃,助此聲威,仍出自始終急公向義之忱。否則,因閩莊紛紛控告,防閑報復,藉以保衛鄉莊耳。」
這「撤堆」二字是推論相當重要的字眼
顯然當然的六堆仍處於「組織」狀態
因此軍事任務結束,當然要於以「撤堆」,或是也有稱之「散堆」
不過後來的文獻就再也沒有六堆組織的相關論述
再繃出來就是區域觀了
---
區域觀的六堆,也就是偶們現在所使用的六堆
最早文獻出現在光緒五年(也有光緒十一年一說)宋九雲寫的「臺南東粵義民誌」
不過「臺灣南部碑文集成」所收集同治八年「忠義亭碑」:
因為這一塊碑讓區域觀得以從光緒年推進到同治八年(1869)
不過故事還沒結束
話說有天翻閱2007年利天龍所寫「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論
找到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
並出示堆費單據為證據,其寫道:「這張咸豐11 年(1861)開給「假黎」的堆費單據,顯示其身分應為現耕佃人,他向「來旺」贌了位於四份仔的田地耕作,而他應繳交的堆費額度,實際上就取決這塊土地的面積多寡,且當年度的堆費繳交係以徵收實穀的方式為之。只可惜田主「來旺」是否須負擔堆費,缺乏更多資料佐證。這張單據只能得知堆費的徵收,確實有按田畝面積攤派,而同一年「假黎」並未繳交足額的堆費;即使已支出了5 石的稻穀,但與12 石稻穀的責任額度間,也還差了7 石。此據內「前堆糧底谷」的字樣還清楚揭示了一個重要事實:堆費的收取確實以「堆」為單位,至少在前堆地區如此。」
對於該單據,利天龍的解讀為「此張單據還透露了一個更重要的訊息:至少在18 世紀中葉以後,前堆組織已有每年例行性的堆費徵派,此張堆費單據就是「非戰時堆務維持」的證據之一。因為,從六堆歷來的涉外戰事紀錄(表2-1-6)來看,咸豐11 年(1861)這張單據開立之前,並沒有出堆的紀錄,往前看,最近的戰事發生在咸豐3年(1853),不過,此一「林恭事件」僅僅持續六個月之久,戰火並未蔓延到這張「前堆糧底谷」單據的開立年代。向後看,則有同治元年(1862)3 月所爆發的「戴潮春事件」,此事件之發生雖然就在咸豐11 年(1861)之後,且規模更大,持續長達三年之久,但前堆仕紳無論如何運籌帷幄,也不可能在事發的13 個月前,就已預知此事而收取堆費。因此,前堆客家組織除了涉外戰事所攤派的軍餉之外,承平之時亦收取堆費應是無庸置疑的事實。而徵派的「糧底」谷,最有可能的用途就在平時的堆務維持,與因應動亂而準備的「戰備存糧」。」
從行文之間,可以看出利天龍對於該單據的懷疑
明明前一次出堆是在咸豐三年(1853)
為何在咸豐11 年(1861)進行堆費徵派?
由於利天龍的論文早於偶對六堆歷史的三個分期
透過「組織觀」與「區域觀」的理解
很容易就解開這張單據的特殊性
因為咸豐三年(1853)到咸豐11 年(1861)
六堆本質就是「組織觀」變成「區域觀」的區間
前進八年(同治八年(1869)推到咸豐11 年(1861))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
但是對於六堆歷史的考據
卻是一大功勞
如此
在這一段時間內,六堆從原本的組織任務進化區域固化
之前「六堆謎團之海豐脫離」一文
可以發現軍事組織與農墾空間(四大庄)是分離的
但是進化成「區域觀」最大的改變
就是將軍事組織與農墾空間於以結合
如此的區域化、空間化
也就是透過每年固定的堆費徵派來維持
成就堅無不催的地方武力
一直等到大日本帝國的消滅為止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出土陳正祥之到底有沒有進過台大地理系
之前得知「無名小站」大復活
看去撈撈看有沒有
結果只剩下討論陳正祥與台大地理的關係
原文是1957年洪O(O是因為字打不出來)
所發表的「中国地理学現状の鱗爪」
裡面有講到台灣的地理系近況
台大地理成立1955年
因為其他三個老師是創系三大老沒錯
薛繼壎還是1955~1962 在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咧
但是陳正祥依照資料是在農經系
也因為如此
當了李登輝的老師
當然推論這個部分原來在「無名小站」都有
現在都GG
----
這1957年的作品,
現在看起來八卦味真是重,
到底作者講的是真有其事?
還是馬路社消息誤解?
陳正祥在台大地理系,
因為其他三個講的是對的。
看去撈撈看有沒有
結果只剩下討論陳正祥與台大地理的關係
原文是1957年洪O(O是因為字打不出來)
所發表的「中国地理学現状の鱗爪」
裡面有講到台灣的地理系近況
台大地理成立1955年
因為其他三個老師是創系三大老沒錯
薛繼壎還是1955~1962 在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咧
但是陳正祥依照資料是在農經系
也因為如此
當了李登輝的老師
當然推論這個部分原來在「無名小站」都有
現在都GG
----
這1957年的作品,
現在看起來八卦味真是重,
到底作者講的是真有其事?
還是馬路社消息誤解?
陳正祥在台大地理系,
因為其他三個講的是對的。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如何面對一題抵三題的社會科素養
三月份的親子天下有個108新課綱系列報導
裡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柏熹主任呼籲:
「在這一波教改,我最想跟家長說的是,別因為不了解素養、不知道素養會怎麼考,就急著送孩子去補素養!」
雖然偶跟108課綱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陳主任之所以這樣呼籲
偶猜也應該是擔心未來一堆打著素養的旗幟
其實還是走著傳統的老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何傳達素養精神的考法
偶們先來看一組題目就會比較清楚
---
先不看題幹,看看題目怎麼問,
大家嘗試想想這是地理、歷史還是公民的考題?
1. 北亞地區常在氣候寒冷時期發生游牧民族大規模人口外移,其原因除寒害外,最
可能還因寒冷導致下列何種災害? (單選)
(A)疾病
(B)蟲害
(C)乾旱
(D)沙塵暴
2. 中國出現「北來貧民八十六萬八千戶」的現象,最可能發生在哪 個時期? (單選)
(A)六世紀後期
(B)九世紀前期
(C)十四世紀初期
(D)十九世紀後期
3. 題文中指稱游牧民族「行盜侵驅」和「貪而好利 」,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下
列哪項解釋最恰當?(單選)
(A)文化差異所引發的資源衝突
(B)生活環境造就的民族性差異
(C)生產方式所導致的族群衝突
(D)歷史書寫所產生的族群偏見
4. 部分外移的 游牧民族,曾在下列哪些帝國中扮演過最重要角色? ( 單 選 )
(A)巴比倫帝國、馬其頓帝國
(B)拜占庭帝國、查理曼帝國
(C)鄂圖曼帝國、蒙兀兒帝國
(D)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
5. 氣候變遷和人口壓力是否為促使游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國的原因?請從題文中
指出一項判斷的依據並說明理由。 (非選,8 分)
你分不出來對不對?
因為這是利用歷史事件為底,分別檢視地理與公民的概念
----
現在偶們來看一下題幹就更加清楚
簡直就是社會科三合一
氣候與環境條件鉅變,從古至今都持續密切影響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與興衰。圖 1 是中國魏晉南北朝至當代的氣溫變化圖。圖中曲線表示各年代氣溫與現代氣溫(橫線)的差異值。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遷徙,有學者認為,當北亞的氣候溫暖,草原動物繁殖加速,人口會隨之增加;一旦進入氣候寒冷期,游牧民族為尋求新牧場,便不得不向外移動。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某個時期出現「北來貧民八十六萬八千戶」的景象。
游牧民族的向外移動,是構成古代世界史的重要因素。向西移動者,曾在世界一些古老帝國的政治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向南移動者,對中國而言,被視為「入侵」,且歷代史書對其原因的看法相當一致。例如:《史記》說匈奴人「 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 」;《漢書》認為「 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新唐書》指出回紇人「 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至於游牧民族「入侵」的結果,有時會在中國建立政權,有時只是造成邊界的紛擾。中國史書對於相關現象的描述,例如:《後漢書》說匈奴「 窮則稽首,安則侵盜」;《舊唐書》認為突厥能夠與唐朝 長期周旋,在於「 強則進兵抄略,弱則竄伏山林 」。
還可以跟大家講一個小八卦
這張圖的原創
來自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竺可楨的學術分類算氣候學與地理學
他的經歷橫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體
所以有些小尷尬
但是他的這篇文章卻是實踐社會科素養的好材料
一題抵三題呀!
當然這種藝術品題目實在要給設計者一個讚
這下大家瞭解陳主任的呼籲了嗎?
裡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柏熹主任呼籲:
「在這一波教改,我最想跟家長說的是,別因為不了解素養、不知道素養會怎麼考,就急著送孩子去補素養!」
雖然偶跟108課綱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陳主任之所以這樣呼籲
偶猜也應該是擔心未來一堆打著素養的旗幟
其實還是走著傳統的老路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何傳達素養精神的考法
偶們先來看一組題目就會比較清楚
---
先不看題幹,看看題目怎麼問,
大家嘗試想想這是地理、歷史還是公民的考題?
1. 北亞地區常在氣候寒冷時期發生游牧民族大規模人口外移,其原因除寒害外,最
可能還因寒冷導致下列何種災害? (單選)
(A)疾病
(B)蟲害
(C)乾旱
(D)沙塵暴
2. 中國出現「北來貧民八十六萬八千戶」的現象,最可能發生在哪 個時期? (單選)
(A)六世紀後期
(B)九世紀前期
(C)十四世紀初期
(D)十九世紀後期
3. 題文中指稱游牧民族「行盜侵驅」和「貪而好利 」,從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下
列哪項解釋最恰當?(單選)
(A)文化差異所引發的資源衝突
(B)生活環境造就的民族性差異
(C)生產方式所導致的族群衝突
(D)歷史書寫所產生的族群偏見
4. 部分外移的 游牧民族,曾在下列哪些帝國中扮演過最重要角色? ( 單 選 )
(A)巴比倫帝國、馬其頓帝國
(B)拜占庭帝國、查理曼帝國
(C)鄂圖曼帝國、蒙兀兒帝國
(D)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
5. 氣候變遷和人口壓力是否為促使游牧民族大舉「入侵」中國的原因?請從題文中
指出一項判斷的依據並說明理由。 (非選,8 分)
你分不出來對不對?
因為這是利用歷史事件為底,分別檢視地理與公民的概念
----
現在偶們來看一下題幹就更加清楚
簡直就是社會科三合一
氣候與環境條件鉅變,從古至今都持續密切影響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與興衰。圖 1 是中國魏晉南北朝至當代的氣溫變化圖。圖中曲線表示各年代氣溫與現代氣溫(橫線)的差異值。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遷徙,有學者認為,當北亞的氣候溫暖,草原動物繁殖加速,人口會隨之增加;一旦進入氣候寒冷期,游牧民族為尋求新牧場,便不得不向外移動。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某個時期出現「北來貧民八十六萬八千戶」的景象。
游牧民族的向外移動,是構成古代世界史的重要因素。向西移動者,曾在世界一些古老帝國的政治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向南移動者,對中國而言,被視為「入侵」,且歷代史書對其原因的看法相當一致。例如:《史記》說匈奴人「 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 」;《漢書》認為「 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新唐書》指出回紇人「 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至於游牧民族「入侵」的結果,有時會在中國建立政權,有時只是造成邊界的紛擾。中國史書對於相關現象的描述,例如:《後漢書》說匈奴「 窮則稽首,安則侵盜」;《舊唐書》認為突厥能夠與唐朝 長期周旋,在於「 強則進兵抄略,弱則竄伏山林 」。
---
你感受到社會科三合一的論述嗎?還可以跟大家講一個小八卦
這張圖的原創
來自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竺可楨的學術分類算氣候學與地理學
他的經歷橫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體
所以有些小尷尬
但是他的這篇文章卻是實踐社會科素養的好材料
一題抵三題呀!
當然這種藝術品題目實在要給設計者一個讚
這下大家瞭解陳主任的呼籲了嗎?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出土陳正祥之廣東地誌的秘密
十年前偶曾在一系列介紹陳正祥
結果隨著「無名小站」GG
也隨風而逝了
結果有阿共學者節錄下來
害偶都好像哭
以前偶真的很敢亂寫東西捏
---
席按:陈正祥(1922-2003),是现代中国地理学自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第一传奇人物,对此事迹,陈之同学农业史专家游修龄教授有专门的回忆,可是因为两岸的关系,陈之大名,在两岸都不甚了了。近看台湾学者水瓶先生的部落格,知其对陈正祥教授有二十几篇文章,如此不舍不弃,实在是可歌可泣。
现在转录其《找寻陈正祥之广东地志之1和2》:
---
找尋陳正祥之廣東地誌 part1, 4/8/2008
台灣的地理學界是無根的,
不然你很難想像從國民政府來台到現在起碼有六十年以上的光陰,
但是對於台灣地理學者的資料,
連一本專書都沒有,
彷彿台灣不存在這些人似的,
假如以日本達人精神來看待台灣對於地理學者的追蹤,
不但是不及格,甚至是直逼零分,
沒有人在意這些地理學者作些什麼,功過如何?
反正被時間淘汰後,就是活該倒楣是嗎?
這個情形水瓶對於「陳正祥」的遭遇最為感到難過,
在台灣多少人在用陳正祥的東西,
但是卻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反正這又不是我的工作?」
假如大家對地理前輩的關心都沒有,
你還奢望地理學系的學生會關心地理學,只有「笑話」兩個字!
陳正祥的資料真的很難找,
尤其那是一段荒謬的過去,
水瓶除了在「水瓶記事」用僅有的資料拼湊出對陳正祥的記憶,
http://nknucc.nknu.edu.tw/~t2678/bottle/20070331.htm
還真無從說起,
但是今天彷彿有了新的線索。
拜水瓶老爸所賜,
家裡常有些莫名其妙的書,也不知道這些書能做什麼吃,
在從台北搬來的書籍裡面,
水瓶突然發現一本「廣東地誌」,作者就是陳正祥,
基於好奇遂翻來看看,
1978年在香港出版,
但是令人激動的是,在序裡,陳正祥交代人他在台大的歲月,
「1947年到台灣大學任教,連研究室的窗子和天花板還沒有修理好,就忙著收集台灣的地理資料。就台北帝國大學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曾受到美國空軍的轟炸破壞,牆壁上有許多洞,窗子的玻璃全震碎了,用木板釘著,再用舊報紙糊補,天花板的木條掉下來,老鼠從木條夾隙中爬上爬下,不時窺看我這個新客。台灣地理資料很豐富,並且比較完整精確,但少人曾經利用。我私費修補了窗子和天花板,作成了一個窩,就夜以繼日地工作起來;當時四號館我研究室的燈,被稱為台大的孤燈。」
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陳正祥已經離開台灣13年了!
找尋陳正祥之廣東地誌 part2 4/9/2008
有人問水瓶,不認識陳正祥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是不是水瓶在搞造神運動,把水瓶崇拜的人弄得像神一樣?
其實錯了,
水瓶只是站在一個公理的角度來看陳正祥,
也就是說,台灣地理學界欠陳正祥一個公道,
因為他為台灣地理學界留下這麼多的素材,
但是感恩他的人卻少的可憐,
這其實也是台灣人的通病,只會一味要求,卻忘了你付出了多少,
透過陳正祥所對應出來的現今地理學界,
這一把尺到底度量出什麼?大夥心知肚明,
假如大家了解這一位前輩過去發生的事,
也許會更積極做好學術份內的工作。
在1977年廣東地誌裡的序裡,
陳正祥特別寫道,他跟「中國地誌」的淵源,
而這一段話也意外揭開我們不為人知的過去:
「在較早時我便開始收集中國地理資料,包括所有文字出版關於中國的重要書刊。每次遠行,特別是應邀出席國際會議,總帶回大批資料。但在台灣寫作全國性的地誌,困難顯然太多,還有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1964年春天,趁出席世界農業地理圖集委員會及二十屆國際地理學會之便,離開台灣,到歐洲盤桓數月,繞一個大圈子來到香港,就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講座教授。從1947年到1964年,我在台灣居住了將近十七年。」
「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年輕世代根本看不出什麼是不必要的麻煩,
那就是解嚴前惡名昭彰的思想檢查,
在那個年代,
你的寫作是有人在監控的,
但是陳正祥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更可笑的是,他寫的不就是當權要的「中國地理」,
原來,當權要的是心目中的「中國地理」呀!
他可以不用寫,
但是他憑著學術良知,頂著「思想有問題」的帽子,
用了一堆航空照片,今天看來沒啥,
但是當時是需要多大的學術堅持與勇氣,
但是台灣地理學界在用「台灣地誌」的當時,
曾有一絲感恩的心嗎?
2010-8-22
結果隨著「無名小站」GG
也隨風而逝了
結果有阿共學者節錄下來
害偶都好像哭
以前偶真的很敢亂寫東西捏
---
席按:陈正祥(1922-2003),是现代中国地理学自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第一传奇人物,对此事迹,陈之同学农业史专家游修龄教授有专门的回忆,可是因为两岸的关系,陈之大名,在两岸都不甚了了。近看台湾学者水瓶先生的部落格,知其对陈正祥教授有二十几篇文章,如此不舍不弃,实在是可歌可泣。
现在转录其《找寻陈正祥之广东地志之1和2》:
---
找尋陳正祥之廣東地誌 part1, 4/8/2008
台灣的地理學界是無根的,
不然你很難想像從國民政府來台到現在起碼有六十年以上的光陰,
但是對於台灣地理學者的資料,
連一本專書都沒有,
彷彿台灣不存在這些人似的,
假如以日本達人精神來看待台灣對於地理學者的追蹤,
不但是不及格,甚至是直逼零分,
沒有人在意這些地理學者作些什麼,功過如何?
反正被時間淘汰後,就是活該倒楣是嗎?
這個情形水瓶對於「陳正祥」的遭遇最為感到難過,
在台灣多少人在用陳正祥的東西,
但是卻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反正這又不是我的工作?」
假如大家對地理前輩的關心都沒有,
你還奢望地理學系的學生會關心地理學,只有「笑話」兩個字!
陳正祥的資料真的很難找,
尤其那是一段荒謬的過去,
水瓶除了在「水瓶記事」用僅有的資料拼湊出對陳正祥的記憶,
http://nknucc.nknu.edu.tw/~t2678/bottle/20070331.htm
還真無從說起,
但是今天彷彿有了新的線索。
拜水瓶老爸所賜,
家裡常有些莫名其妙的書,也不知道這些書能做什麼吃,
在從台北搬來的書籍裡面,
水瓶突然發現一本「廣東地誌」,作者就是陳正祥,
基於好奇遂翻來看看,
1978年在香港出版,
但是令人激動的是,在序裡,陳正祥交代人他在台大的歲月,
「1947年到台灣大學任教,連研究室的窗子和天花板還沒有修理好,就忙著收集台灣的地理資料。就台北帝國大學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曾受到美國空軍的轟炸破壞,牆壁上有許多洞,窗子的玻璃全震碎了,用木板釘著,再用舊報紙糊補,天花板的木條掉下來,老鼠從木條夾隙中爬上爬下,不時窺看我這個新客。台灣地理資料很豐富,並且比較完整精確,但少人曾經利用。我私費修補了窗子和天花板,作成了一個窩,就夜以繼日地工作起來;當時四號館我研究室的燈,被稱為台大的孤燈。」
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陳正祥已經離開台灣13年了!
找尋陳正祥之廣東地誌 part2 4/9/2008
有人問水瓶,不認識陳正祥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是不是水瓶在搞造神運動,把水瓶崇拜的人弄得像神一樣?
其實錯了,
水瓶只是站在一個公理的角度來看陳正祥,
也就是說,台灣地理學界欠陳正祥一個公道,
因為他為台灣地理學界留下這麼多的素材,
但是感恩他的人卻少的可憐,
這其實也是台灣人的通病,只會一味要求,卻忘了你付出了多少,
透過陳正祥所對應出來的現今地理學界,
這一把尺到底度量出什麼?大夥心知肚明,
假如大家了解這一位前輩過去發生的事,
也許會更積極做好學術份內的工作。
在1977年廣東地誌裡的序裡,
陳正祥特別寫道,他跟「中國地誌」的淵源,
而這一段話也意外揭開我們不為人知的過去:
「在較早時我便開始收集中國地理資料,包括所有文字出版關於中國的重要書刊。每次遠行,特別是應邀出席國際會議,總帶回大批資料。但在台灣寫作全國性的地誌,困難顯然太多,還有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1964年春天,趁出席世界農業地理圖集委員會及二十屆國際地理學會之便,離開台灣,到歐洲盤桓數月,繞一個大圈子來到香港,就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講座教授。從1947年到1964年,我在台灣居住了將近十七年。」
「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年輕世代根本看不出什麼是不必要的麻煩,
那就是解嚴前惡名昭彰的思想檢查,
在那個年代,
你的寫作是有人在監控的,
但是陳正祥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更可笑的是,他寫的不就是當權要的「中國地理」,
原來,當權要的是心目中的「中國地理」呀!
他可以不用寫,
但是他憑著學術良知,頂著「思想有問題」的帽子,
用了一堆航空照片,今天看來沒啥,
但是當時是需要多大的學術堅持與勇氣,
但是台灣地理學界在用「台灣地誌」的當時,
曾有一絲感恩的心嗎?
2010-8-22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六堆謎團之推估歷史起點
南部客家的歷史到底要從何時開始書寫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的說法最為普遍
他說著,「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7)時,來自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本想在臺南府治附近拓殖,可是大多已被河洛人所佔據,已無空地,才在東門外墾闢菜園,…,後來,他們知悉下淡水溪東岸流域,還有尚未開墾的草地,於是相率移居該地。」
但是只要想一下,那他怎麼知道呢?
「台灣文化志」於昭和三年(1928年)出版
他怎麼在沒有文本的情況下知道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二十五、六年」的事呢?
答案當然是「問出來的呀!」
假如是這樣,
那受訪者怎麼知道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二十五、六年」的事呢?
答案當然是「聽人家說的呀!」
如此,即使伊能嘉矩是學術大神
無法檢驗的歷史就必須要存疑
理由很簡單,假如這個說法是受訪者自己掰的呢?
所以要建構南部客家的起點
偶們得用可靠的推論,地點就是萬丹
----
萬丹對於建構南部客家的過程裡,有著敲門磚的角色
除了之前所談的在萬丹「濫庄伯公」
1721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
也就是一般大眾所謂的六堆起源
正史上也是在萬丹集結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題義民效力議敘疏」清楚寫著
「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而建構南部客家的起點
這就要介紹忠義亭在清朝裡所供奉的官員長生牌位談起
---
一般對於忠義亭(祠)供奉的是忠勇公,正解
假如你還知道有「皇上萬歲聖旨牌」那就更了不起
但是還有第三樣東西
這個已經在現在的忠義祠消失了
但是歷史文獻上卻存在的東西
那就是清朝官員的長生牌位
更精準的講是對南部客家友善官員的長生牌位
剛才講的覺羅滿保有入列,不過他是第二名
年份最早的官員是高拱乾
高拱乾職稱在忠義亭的紀錄是「欽命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在各版本的府志裡,有稱臺廈道、臺灣道、巡道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介紹「高拱乾 陝西榆林衛人,廕生.康熙三十年冬,由泉州府知府舉卓異,蒙督、撫兩院會薦,奉特旨陞補臺廈道.三十一年任;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
這比對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修臺灣府志
經歷完全吻合
----
重點來了
他寫的「臺灣府志」,裡面附了一張地圖
屏東的部分滿是平埔社
但是有一個很特殊的聚落上面寫著「萬丹民社」
這與忠義亭的「高拱乾」牌位一結合
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高拱乾來屏東平原時見過南部客家
某些的德政受到南部客家的感念
原本在萬丹某個廟設立長生牌位
後來忠義亭成立後便移了過來
如此高拱乾的任期「康熙31年」就成了有證據支持南部客家歷史的地板
偶的六堆歷史分期的「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起點就是這樣誕生的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的說法最為普遍
他說著,「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7)時,來自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本想在臺南府治附近拓殖,可是大多已被河洛人所佔據,已無空地,才在東門外墾闢菜園,…,後來,他們知悉下淡水溪東岸流域,還有尚未開墾的草地,於是相率移居該地。」
但是只要想一下,那他怎麼知道呢?
「台灣文化志」於昭和三年(1928年)出版
他怎麼在沒有文本的情況下知道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二十五、六年」的事呢?
答案當然是「問出來的呀!」
假如是這樣,
那受訪者怎麼知道二百五十年前「康熙二十五、六年」的事呢?
答案當然是「聽人家說的呀!」
如此,即使伊能嘉矩是學術大神
無法檢驗的歷史就必須要存疑
理由很簡單,假如這個說法是受訪者自己掰的呢?
所以要建構南部客家的起點
偶們得用可靠的推論,地點就是萬丹
----
萬丹對於建構南部客家的過程裡,有著敲門磚的角色
除了之前所談的在萬丹「濫庄伯公」
1721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件
也就是一般大眾所謂的六堆起源
正史上也是在萬丹集結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題義民效力議敘疏」清楚寫著
「共一萬二千餘名於萬丹社,拜叩天地豎旗,立「大清」旗號,供奉皇上萬歲聖旨牌。」
而建構南部客家的起點
這就要介紹忠義亭在清朝裡所供奉的官員長生牌位談起
---
一般對於忠義亭(祠)供奉的是忠勇公,正解
假如你還知道有「皇上萬歲聖旨牌」那就更了不起
但是還有第三樣東西
這個已經在現在的忠義祠消失了
但是歷史文獻上卻存在的東西
那就是清朝官員的長生牌位
更精準的講是對南部客家友善官員的長生牌位
剛才講的覺羅滿保有入列,不過他是第二名
年份最早的官員是高拱乾
高拱乾職稱在忠義亭的紀錄是「欽命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在各版本的府志裡,有稱臺廈道、臺灣道、巡道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介紹「高拱乾 陝西榆林衛人,廕生.康熙三十年冬,由泉州府知府舉卓異,蒙督、撫兩院會薦,奉特旨陞補臺廈道.三十一年任;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
這比對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修臺灣府志
經歷完全吻合
----
重點來了
他寫的「臺灣府志」,裡面附了一張地圖
屏東的部分滿是平埔社
但是有一個很特殊的聚落上面寫著「萬丹民社」
這與忠義亭的「高拱乾」牌位一結合
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高拱乾來屏東平原時見過南部客家
某些的德政受到南部客家的感念
原本在萬丹某個廟設立長生牌位
後來忠義亭成立後便移了過來
如此高拱乾的任期「康熙31年」就成了有證據支持南部客家歷史的地板
偶的六堆歷史分期的「前六堆時期(康熙31年[1692]至乾隆50年[1785])」
起點就是這樣誕生的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假如考宜蘭的古地名
假如有一天考試考到宜蘭的古地名
當然大家都會答噶瑪蘭
因為現在的「宜蘭」是在同治十三年
「開山議起,設臺北府,改廳為縣,曰宜蘭,」才問世
而「蘭」就是「噶瑪蘭」的產物
但是假如偶們換一種考法
請問以下那一個不會是嘉慶初年出現的宜蘭古地名?(1)蛤仔難(2)噶瑪蘭(3)甲子蘭(4)哈仔蘭
你要還猜(2)噶瑪蘭
那就GG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噶瑪蘭」是嘉慶十五年後的產物
如福建通志所述:
「噶瑪蘭在臺郡東北,淡水之背也.番語作蛤仔難(或作甲子蘭、哈仔蘭,皆假借為音).嘉慶十五年,總督方維甸之奏,始正為噶瑪蘭.」
假如你看蓮塘生寫的「噶瑪蘭開闢考略」
簡直是Kavalan的排列組合大全
「按噶瑪蘭,前明喚為北港;本朝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以番語譯蛤仔難。「番俗六考」及「郡縣志」、「東征集」、「平臺紀略」諸書,俱作蛤仔難;蕭竹友詩,記作甲子蘭;賽將軍奏,作蛤仔蘭;鄭六亭集,一作蛤仔欄。方制軍奏開蘭時,乃譯為噶瑪蘭也。」
換言之
「噶瑪蘭」是總督方維甸個人文創,有版權的喔!
當然大家都會答噶瑪蘭
因為現在的「宜蘭」是在同治十三年
「開山議起,設臺北府,改廳為縣,曰宜蘭,」才問世
而「蘭」就是「噶瑪蘭」的產物
但是假如偶們換一種考法
請問以下那一個不會是嘉慶初年出現的宜蘭古地名?(1)蛤仔難(2)噶瑪蘭(3)甲子蘭(4)哈仔蘭
你要還猜(2)噶瑪蘭
那就GG了
理由很簡單,因為「噶瑪蘭」是嘉慶十五年後的產物
如福建通志所述:
「噶瑪蘭在臺郡東北,淡水之背也.番語作蛤仔難(或作甲子蘭、哈仔蘭,皆假借為音).嘉慶十五年,總督方維甸之奏,始正為噶瑪蘭.」
假如你看蓮塘生寫的「噶瑪蘭開闢考略」
簡直是Kavalan的排列組合大全
「按噶瑪蘭,前明喚為北港;本朝康熙年間收入版圖,以番語譯蛤仔難。「番俗六考」及「郡縣志」、「東征集」、「平臺紀略」諸書,俱作蛤仔難;蕭竹友詩,記作甲子蘭;賽將軍奏,作蛤仔蘭;鄭六亭集,一作蛤仔欄。方制軍奏開蘭時,乃譯為噶瑪蘭也。」
換言之
「噶瑪蘭」是總督方維甸個人文創,有版權的喔!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猜猜大安的由來
台北捷運的大安站座落在信義路上
是偶到台大必經的轉運站
但是「大安」指的是什麼?
似乎是「台北史學」一個難解的問題
今天就來挖挖資料猜一猜
---
要知道市面上怎麼解釋「大安」
SOP要先瞧瞧維基百科說了什麼
顯然「大安」源自「大安庄」
而解釋「大安」是什麼,有「偉大的安溪」與「大灣」兩種說法
要增加解釋力的深度
得要先知道「自然村」與「行政村」
在之前「戀戀豬腳」曾提及「萬巒」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html
仔細回頭看附註的地圖
你會發現有一個聚落叫「萬巒庄」,也有一個行政區叫做「萬巒庄」
所以同樣叫做「萬巒庄」
會有「自然村」與「行政村」的差別
施添福在2001年〈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
寫道:
換言之
「行政村」源於光緒十二年(1886)劉銘傳清丈土地後的產物
而文中的「大安」既然源於「大安庄」
當然這個「行政村」庄名是光緒十二年才有
簡宏逸2012年〈重探臺北市內「古亭」和「大安」地名源流:一個跨學科考證的嘗試 〉
提及「大灣說」的由來
「王世慶也據此導出「大灣」在道光初葉改稱「大安」的看法。蓋所有與安泰堂林家有關文書中,僅有一筆 1805 年(嘉慶 10 年)的交易使用「大灣庄」的地名,1827 年(道光 7 年)至 1850 年(道光 30 年)四房正記鬮分之間都不見「大灣庄」,反而出現許多坐落於「大安庄」的田產,故王世慶的推論有其道理。」
王世慶用道光年的史料推導出「大安」來自「大灣」會有風險
(偶以前上過王老師的課,在這裡評論他的文章其實很不好意思)
因為道光年假如真的有「大安庄」的話
指的也是「自然村」,既然是「自然村」,就會有聚落的基地,
而現在台灣堡圖只有「行政村」的「大安庄」,
沒有「自然村」的「大安庄」或是「大灣庄」
「大灣說」就會有存疑的空間
---
大家只要翻閱「大安庄」鄰近的「庄名」
如北方的「中崙庄」、「朱厝崙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中崙聚落」、「朱厝崙聚落」
西方的「上埤頭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上埤頭聚落」
東方的「興雅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興雅聚落」
就可以發現
劉銘傳時代選擇「行政村」的代稱不是取心酸的
而是將區內最大或是最代表性的聚落升級為庄名
因此找不到「大安庄」的「大安聚落」
顯然動手腳有兩種可能性
一、區內的最大聚落有人不滿意用它的作為代稱,所以找一個虛擬的代稱
二、區域的最大聚落基於某種動機被更名了
---
那要猜「大安」,當然就得找新郎應該是它的聚落
前面的堡圖也許有點眼花
偶們換張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地形圖就簡單多了
當時的製圖師幫大家選出「大安庄」值得註記的聚落
答案就是「龍安陂」
按其他庄的命名原則,
如「中崙庄」、「朱厝崙庄」、「上埤頭庄」、「興雅庄」
「大安庄」應該取名「龍安陂庄」
但是這個名字後來被搓圓仔湯搓掉了
顯然有人不爽這個庄名
這個某人應該也是「罷庫」不小,別庄都不管就管上「龍安陂庄」
可以想像的情節是....
就有個和事佬出來喬一下
「龍安陂」留下一個「安」,好歹給「龍安陂」一個面子
和事佬或是「罷庫」老大加一個「大」
光緒十二年(1886)一個虛擬「大安」就這樣出現了
別忘了龍安陂黃家也是泉州安溪人
「大安」雖不滿意應該也是可以接受
等等
那「偉大的安溪」與「大灣」兩種說法呢?
就網友自己去投票表決喜歡哪一個吧!
是偶到台大必經的轉運站
但是「大安」指的是什麼?
似乎是「台北史學」一個難解的問題
今天就來挖挖資料猜一猜
---
要知道市面上怎麼解釋「大安」
SOP要先瞧瞧維基百科說了什麼
顯然「大安」源自「大安庄」
而解釋「大安」是什麼,有「偉大的安溪」與「大灣」兩種說法
要增加解釋力的深度
得要先知道「自然村」與「行政村」
在之前「戀戀豬腳」曾提及「萬巒」
https://analy92.blogspot.com/2019/01/blog-post_6.html
仔細回頭看附註的地圖
你會發現有一個聚落叫「萬巒庄」,也有一個行政區叫做「萬巒庄」
所以同樣叫做「萬巒庄」
會有「自然村」與「行政村」的差別
施添福在2001年〈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
寫道:
換言之
「行政村」源於光緒十二年(1886)劉銘傳清丈土地後的產物
而文中的「大安」既然源於「大安庄」
當然這個「行政村」庄名是光緒十二年才有
簡宏逸2012年〈重探臺北市內「古亭」和「大安」地名源流:一個跨學科考證的嘗試 〉
提及「大灣說」的由來
「王世慶也據此導出「大灣」在道光初葉改稱「大安」的看法。蓋所有與安泰堂林家有關文書中,僅有一筆 1805 年(嘉慶 10 年)的交易使用「大灣庄」的地名,1827 年(道光 7 年)至 1850 年(道光 30 年)四房正記鬮分之間都不見「大灣庄」,反而出現許多坐落於「大安庄」的田產,故王世慶的推論有其道理。」
王世慶用道光年的史料推導出「大安」來自「大灣」會有風險
(偶以前上過王老師的課,在這裡評論他的文章其實很不好意思)
因為道光年假如真的有「大安庄」的話
指的也是「自然村」,既然是「自然村」,就會有聚落的基地,
而現在台灣堡圖只有「行政村」的「大安庄」,
沒有「自然村」的「大安庄」或是「大灣庄」
「大灣說」就會有存疑的空間
---
大家只要翻閱「大安庄」鄰近的「庄名」
如北方的「中崙庄」、「朱厝崙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中崙聚落」、「朱厝崙聚落」
西方的「上埤頭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上埤頭聚落」
東方的「興雅庄」就會搭配自然村的「興雅聚落」
就可以發現
劉銘傳時代選擇「行政村」的代稱不是取心酸的
而是將區內最大或是最代表性的聚落升級為庄名
因此找不到「大安庄」的「大安聚落」
顯然動手腳有兩種可能性
一、區內的最大聚落有人不滿意用它的作為代稱,所以找一個虛擬的代稱
二、區域的最大聚落基於某種動機被更名了
---
那要猜「大安」,當然就得找新郎應該是它的聚落
前面的堡圖也許有點眼花
偶們換張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地形圖就簡單多了
當時的製圖師幫大家選出「大安庄」值得註記的聚落
答案就是「龍安陂」
按其他庄的命名原則,
如「中崙庄」、「朱厝崙庄」、「上埤頭庄」、「興雅庄」
「大安庄」應該取名「龍安陂庄」
但是這個名字後來被搓圓仔湯搓掉了
顯然有人不爽這個庄名
這個某人應該也是「罷庫」不小,別庄都不管就管上「龍安陂庄」
可以想像的情節是....
就有個和事佬出來喬一下
「龍安陂」留下一個「安」,好歹給「龍安陂」一個面子
和事佬或是「罷庫」老大加一個「大」
光緒十二年(1886)一個虛擬「大安」就這樣出現了
別忘了龍安陂黃家也是泉州安溪人
「大安」雖不滿意應該也是可以接受
等等
那「偉大的安溪」與「大灣」兩種說法呢?
就網友自己去投票表決喜歡哪一個吧!
訂閱:
文章 (Atom)